衣者郭郭-作家之眼 304/365以「你真是疯了,…」开头
以「你真是疯了,…」开头写一篇文:
1
“你真是疯了,那鸡屎是人能吃的吗?”刘老汉望着才跟了他三个月的徒弟,生气得脸都给扭了样子,像大西北的陆地,起起伏伏,忽凹忽凸的。
“师父,我……”他的徒弟嗫嚅着,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可是只吐了半句后就吞回去了。低下头去,不知所措的用双手捏着自己的衣角,泪无声地淌了下来。
“哭啥哭,是个男子汉的话就给我把泪收回去,挺起胸膛来。”刘老汉看到自己的徒弟哭了,不但没有安慰,反而更生气了,怒目圆睁地瞪着他的徒弟。
半小时候后,徒弟从刘老汉的水烟筒作坊卷着铺盖离开了。
2
刘老汉的徒弟名叫徐三儿,只因在家中排行第三,父母没什么文化不懂讲究,打小起就把他叫着三儿三儿的顺口了,到了上学年龄时,索性就叫徐三儿了。
徐三儿的父母在徐家庄原是磨豆腐的,他们家做得豆腐香飘十里,除了在徐家庄一带出了名外,连附近村庄,甚至附近几个镇上的人都喜欢骑着自行车前来与他们买回家吃。
一家五口靠着磨豆腐过硬的手艺,虽没能大富大贵,但也能丰衣足食,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如果他爸爸没有出事的话,徐三儿也许就不用过早地离开学校,年纪轻轻地就来与刘老汉谋求生存了。
在徐三儿上了初中二年级后的一天,他的姐姐徐一儿急急匆匆地跑到他的学校,告诉他:父亲为了救掉河里的徐二儿,结果,俩人都没有再游上来,双双殁了。
徐三儿一听,脑袋“嗡”的一声炸响,顿时昏厥了过去。
3
待徐三儿醒来后发现,他发现自己已躺在了自己家中的床上。姐姐的一声呜咽传来,他方从徐一儿的口中知道了,他们的母亲因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高血压急剧上升,昏迷过去被送去了医院。
“姐,你别哭,还有我呢。”也就才刚十四岁的徐三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徐一儿道,他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有了责任了,懂得照顾人了。
徐一儿见弟弟一下子变得成熟了,原呜呜咽咽的声音一下子变成了嚎啕大哭。
顿时,姐弟俩抱成了一团,俩人哭得跟泪人一般。
待哭够后,他轻轻地拍了拍姐姐的后背,安慰他姐道:“姐,你别太伤心的,你放心继续念书吧,我来挣钱供你上学,和照顾好妈妈。”
徐一儿忙抢着说:“不行,我要辍学回到家里磨豆腐。”
徐三儿却像个大个似的同他姐道:“不行,你得上学,将来有个好归宿。”说完,牵起姐姐的手,又说:“咱去医院看妈妈去吧。”
4
徐三儿的母亲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后,虽还没有完全好,但因无能力再继续住着了,只好出院回到家里来养。
徐一儿没能再继续读书,也没有变成了西施豆腐,她回到家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
而徐三也辍学回到了家中,如愿成了刘老汉的学徒。
他在刘老汉的作坊当学徒,一开始时,还算平静。跟着刘老汉上山选竹子,知道了制作水烟筒的竹子很讲究,需要上等的竹竿,而且要有六七个竹节的,呈微弯状最好。还知道了,如何辨别一个水烟筒是不是上乘方法:试着吸一吸,如果发出的“咕咚咕咚”声清脆而悠长的话,那便是最好的了。
徐三儿在水烟作坊里学了两个多月后,隔壁家朱奶奶的外甥从城里到庄上度暑假来了,闲着没事时,总喜欢跟作坊里与徐三儿聊天。
他问:“徐三儿,我看你跟我差不多大,为啥不上学来做这么辛苦的活儿呢?”
徐三儿就回道:“爸爸殁了,妈妈病了需要钱。”
朱奶奶的外甥两手托着腮帮子道:“你太可怜了。”
一日,外甥又来了,气哼哼地同徐三儿道:“你说气人不 气人,邻居那个糊涂大叔竟让我尝一尝鸡屎,然后,给我三千块钱。”
徐三儿一听,把手中的活计停下了,道:“当真会给三千元?”
外甥瞪着眼同徐三儿道:“他手上拿着一沓钱,对着我说的。”
外甥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属实,忙拉着徐三儿走出了作坊,朝邻居那位糊涂大叔走去。那大叔一看到外甥又回来了,以为他同意要尝一尝鸡屎了,一副坏笑着的脸投了上来道:“答应了吧?只要你肯尝一尝,我手上的三千大洋就归你了。”
可外甥一听,便啐了一口道:“谁稀罕你的钱,我只不过是带我的兄弟来瞧一瞧你的熊……”
可徐三儿却忙阻止了外甥将要继续说下去的话,走上前去,朝那叔道:“三千元,是否当真?”
“只要尝一尝,自然当真,如若没这个胆量,少来浪费我的时间。”那大叔料徐三儿也同外甥一个样,没正脸瞧徐三儿一眼,只顾抬着眼望着别处道。
“我来可不可?”徐三儿也不知为何竟脱口而出,他想到母亲还躺在病榻上,自己的姐姐也因了家中的败落而失学回家,他实在是太需要钱了。他想着,只是尝一尝鸡屎而已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谁知,他尝是尝了,可那大叔却笑着离开了现场,想走远了。
徐三儿看着大叔手上的钱渐行渐远,顿时怒火中烧,忙追了上去与大叔扭打成了一团,可毕竟能力不对等,外甥想要上前帮着徐三儿时,却被刚回家来的朱奶奶拉到一边去了。徐三儿单打独斗却落得了个鼻青眼肿。
回到作坊,正遇到刘老汉用地牛拉了两抱的上好竹子回来。看到徐三儿那一副样子,也不问清原因,只觉得他太不长志气了。
5
徐三儿卷着铺盖回到家中的第二天,刘老汉就来了,给他送来了三千大洋。
那天,徐三儿走后,刘老汉才从朱奶奶外甥的口中了解到了徐三儿家的情况。于是,忙准备了三千块钱,本想当天就来看徐三儿的,想了想,又觉得第二天吧,大家都气平后更妥些。
刘老汉把三千元放下后,让徐三儿陪着自己的母在家里休息一周后考虑清楚再回作坊。可刘老汉走后的第二天,徐三儿又带着自己不多的行李来到了作坊里。
徐三儿一直跟着刘老汉学艺。
就这样,徐三儿在作坊里一天一天的长大了,而刘老汉却一天一天的老去。
直到有一天,刘老汉把自己的亲孙女许给了他,从此,作坊便成了他的作坊。
徐三儿接手后,制作技艺上既传承了刘老汉的,又利用了本地民族的文化元素,在传统上创新,更致力于打造具有民族物色,艺术观赏性和收藏性更强的水烟筒。
在他事业成功之时,为了纪念他的师父,他用铜做了一个烟立在了徐家庄的村口。
徐家庄后来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庄,一个做水烟筒出了名的村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