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龄阶段的我在经历了社会、生活、工作、感情等等的挫败后,逐渐由外抓取变成了由内观照。心是一切的根源,心是能动源,人生的历练,心理学学而思的反哺,能让我越来越了解自己,从而推己及人。
坐落在珠海的北师大,像是定海神针,在珠海有难以忘怀的人,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经历了自省期,灵性的顿然升华,这段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也深深烙在了我心里。
打小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影响,以及后天感情经历,使我养成了典型的焦虑型依恋人格,时常容易情绪化,因缺乏安全感带来的焦虑,以及对自我对他人的高要求,也无形中带来了压力,让自己不够松弛,有时候不够软萌,内核不够稳,多年的职业习惯让说话相处方式更是像老师或HR那样容易让人有压迫和距离感,诸类等等都容易造成感情中的不稳定,
得益于所学的心理学能让我更好的觉察自己、内观自己,
需求和恐惧构成了人格的基本框架,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关键,其实关键在于梳理清楚自己的恐惧和需求,恐惧和需求一起持续性的影响一个人的想法、情绪、决定和行为。作为焦虑型依恋人格的我,核心需求是【依恋】,准确来说,是自己心里始终有可以去依赖、依靠的人,只有当依恋的核心需求得到满足,焦虑的自己才会内心稳定,对我来说,需求顺位是:【需要身边有一段能支棱起自己的亲密关系;需要关系的稳定、对方的回应和安慰,以及需要当前生活的稳定、可持续;最后需求才是能够知道对方的状态和想法、行为举动等】~因此自己会害怕陷入到忽冷忽热、被冷暴力或者被忽视的关系中,所以会有意识避开和否定那些声称感情中双方保持自由一类的信息、避开对感情不认真的人,也很容易过于看重感情忽视现实而成为纯爱战士。久而久之当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防御机制被激活后,对抗和疏离便成了自己保护色,保护自己不再持续受到伤害,最明显的表现,能好多天不与对方说话,两个人就都闷着僵持着,然后又容易形成控制欲和被控制的情况了,有点相互较劲对抗的情绪。比如焦虑依恋型人格的我,害怕关系中的忽冷忽热,
而过去的这些年我也深刻发现,焦虑依恋型的女性,非常容易吸引到回避依恋型人格的男性,而时常在关系后期让女性陷入越焦虑,男性越回避的状态。在我充分了解了自己的核心需求后,我也能逐渐理解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核心需求,例如,多数疏离型回避的核心需求是【以价值和目标】为导向,【建立起的稳定生活】;而多数恐惧回避的核心需求,则是【保持自我独立和人格独立】,对于回避型来说,核心需求是【人格独立】,不喜与人太过于亲密,延伸出来的对【边界感、个人空间】的长期需求;核心需求也包括【物质和目标规划】,衍生出对追逐目标的需求,也就是自己必须要有方向和追逐的东西,永远停不下来。比如被焦虑吸引的恐惧回避在感情中感到恐惧不安后,会不自觉地在对方身上找茬,然后觉得对方就是什么样的人,即便对方并不是这样的。
刚才谈了需求,再谈谈恐惧,造成自身的恐惧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1)对于生命收到威胁的恐惧、2)对于失去的恐惧、3)对于创伤伤害的恐惧,当恐惧和需求结合时,其程度可能会越发强烈,我们的人格、生活很多都是围绕着我们的核心需求所构建的。恐惧会让我们产生常见的两个问题:1)逃避、2)寻求安全感,这两个问题会导致:1)我们不自觉的忽视那些让我们产生恐惧、不安的信息;2)为了寻求安全感,我们会寻求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心的解释。
不管是焦虑型依恋还是回避型依恋、恐惧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很大程度都是来自原生家庭和父母相处的养成的依恋模式,依恋模式不存在好坏(依恋模式与人格品格无关),但因为相处模式与核心需求存在差异,彼此感情相处模式、想法、行为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因此容易造成了自身情感的不顺。
而能让自己在关系中稳定顺利的关键,是把自己真正修炼成安全型依恋人格,也就是修炼成为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自己。这样,吸引力法则和关系镜像原理、投射性认同模式会让安全型依恋的自己能够吸引到安全型依恋的另一方。
说的直白些,就是当自己的情感依恋模式有缺陷,吸引到的很大概率也是情感依恋模式有缺陷的对方,当自己的情感依恋模式是安全型,也能够容易吸引到安全型的对方,彼此都能是安全型依恋模式,才能让一段关系健康持久稳定。
每段亲密关系都要经历一个波浪式的周期,从最初的吸引-恋爱-平淡-矛盾-磨合-共生,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这是规律。这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没有完美的适配,起初一开始吸引恋爱的光环,让两人觉得是如此聊得来、相互吸引、彼此合适,但是关系发展周期规律往往会把双方必然性的带到矛盾冲突阶段,很多人会因这个阶段分道扬镳,也就无法进入磨合,甚至,求同存异的共生阶段。
其实,没有所谓的合适或不合适,任何的情感关系都得经历冲突矛盾,彼此磨合后,才能达到共生。
与人关系的不顺利,究其本质是自己不够深刻了解自己,也无法充分了解对方,更不了解事物运行规律,没有能将自己修炼成内核稳定强大的自己。
感恩人生中出现的每场课题,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寻找本自具足的过程,从心出发,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