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章读《人世间》(尾声)

章读《人世间》(尾声)

作者: 水亦宽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11:50 被阅读0次

终于还是来到了尾声!《人世间》这部小说就要看完了,但这部小说能够留在人世间的精神应该没那么快完。

周秉义去世一个多月,周聪和妻子大吵了一个下午,周秉昆骑着自行车前往儿子家调解。穿过一条小街时,有一个男人也骑着自行车相向而来。秉昆一眼看清是德宝,他猛刹车闸正要叫住德宝,德宝头一低,从他眼前一闪而过。周秉昆在原地愣了许久。

(对于这一段,我不是很满意,因为可以不说周秉义,也可以不出现德宝。“君子兰公主”最后还是没有正面出现,连个名字都没有)

然而,周家的亲人们也有好事降临。

七月,周蓉的小说《我们这代儿女》几经周折,终于出版了。最初,几家出版社先后退稿,因为她完全是一位毫无名气的新作者。万般无奈,她只好交给了一家文化公司,寻求帮助。对方读后大加赞赏,如获至宝,出面说服了一家出版社。她还接受建议,将小说从三卷压缩成了上下两卷。

(自始至终难得读者喜欢的周蓉,毕竟还是有能力的,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能够让她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过下去)

文化公司和出版社劲头儿很足,连续三个月在网上连载,收获点赞无数。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蔡晓光还托几位老友,专门组织了几篇差评,一反一正,争议如潮。好事者翘首以待,读书人也想一窥究竟。小说刚刚面市,网络、电视、报纸就纷纷选摘报道,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首印五万套一扫而光,出版社赶紧加印,才没有断货。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八月,周秉昆当爷爷了。

周聪升级当爸爸前,贷了一笔款,向周玥借了一笔钱,买下了一套九十多平方米的精装修二手房。

郑娟抱着孙子欢喜得合不上嘴,她对前去祝贺的周蓉和蔡晓光说:“多漂亮的宝宝啊!”

(那是奶奶的眼光所做出的判断,郑娟等抱孙子可久了)

蔡晓光与周蓉走在回家路上时,却一脸阴云。

周蓉问:“你怎么了?”

晓光说:“替你们周家心情不好。”

周蓉又问:“为什么呢?”

晓光说:“我讲真话你可别生气,你看那孩子,明明不漂亮嘛!”

周蓉说:“出生没几天,你能看出什么漂亮不漂亮?”

晓光说:“当然看得出来!有的小孩,一出生就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的。可秉昆那孙子,塌鼻梁,小眼睛,厚嘴唇,大嘴巴,没一处像你们周家的人,哪儿哪儿都像他妈。将来肯定是个丑男,又不是生在有钱人家,那就只能娶个丑老婆,再生个……”

(这晓光这心操的)

“你给我住嘴!”周蓉生气了。

晓光叹道:“真话确实令人讨厌啊!”

周蓉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惨了,连周蓉也跟着叹气就是真的了。不过呢,如果当时不是周父求着秉昆再要一个孩子,那么,周家第二代两男一女到现在也就只有周玥一个,而这周玥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周家人。就这一点来说,现实中还是不多见的)

九月下旬,郝冬梅给周蓉发了条短信,说自己将在“十一”当日结婚,希望周蓉做伴娘。

(冬梅要结婚,这是怎么回事?)

实在太突然,周蓉不知该如何回复,赶紧征求晓光的意见。

晓光说:“再突然,那也得答应,咱俩一块儿参加。”

周蓉问:“那怎么对秉昆和郑娟说呢?”

晓光说:“及时转告,先说也邀请他们了,再说咱俩愿代表他俩出席。”

(还是晓光会办事啊)

秉昆很快就回了短信,表示他和郑娟都想让姐姐和姐夫代表参加。

秉昆告诉郑娟时,她愣了愣,随即高兴地说:“我还经常替嫂子这么想呢,好事呀,她改嫁了也照样是咱们的亲人嘛!”

(郑娟应该比秉昆更想得开)

郝冬梅的第二任丈夫是“红二代”,快七十岁了——她那些侨居国外的朋友为他俩牵的线,搭的桥。他早已持有美.国绿卡,起初是国内国外两边跑着经商,后来跑累了,就由儿子接班来干。朋友对冬梅说,父子俩的生意做得挺大,都是出国越久年岁越大越爱国的华侨。

婚礼在本市一座落成不久的五星级酒店举行,很洋派,由一位神父主婚,管风琴奏乐,儿童唱诗班唱圣歌,气氛庄重温馨。嘉宾不多,也就十来桌,还有几桌外国客人。来宾多是老新郎的亲朋好友,从世界各地专程赶来。郝冬梅的亲朋好友只有两桌,包括周蓉和蔡晓光。

(冬梅的亲朋好友还有两桌,不少了)

周蓉出色完成了伴娘使命,告别时她送给郝冬梅一套《我们这代儿女》,说小说中有她的影子。

郝冬梅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周蓉,低声说:“我是为你哥做出这种决定的。他临终时,要求我答应他这么做,当然,我自己需要重新找到归宿。”

(哦,原来这样。不过,就算不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没有秉义,冬梅在周家的身份就尴尬了,即没有上代老人要赡养也没有下代孩子要培养,这不得不说是秉昆的遗憾,所以,他真有可能真心提出这个要求,毕竟他是真的爱她的。难怪当时要求秉昆和周蓉对郑娟和晓光要有感恩的心)

周蓉和蔡晓光回到家门口时,已有两位男士等着。一位是文化公司的老总严琦,一位是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山。她一忙,居然把和人家约好的见面忘了。

两位老总是来和她商谈,准备推荐她的作品参评长篇小说大奖。他们希望她到一些重点省份签售,并接受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网络的采访,撰写创作感想,以便进一步扩大小说的影响。

“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请您全力配合。如果获奖,奖金不少呢,够买一辆好车了,出版社一分不要!”吴总说。

“自我宣传确实是必要的。您以前没出过书,起点如此之高,许多读者希望了解您这个人。比如,您前夫是怎样的人,您十余年海外生活的境遇,您跟晓光先生又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都值得细细写来。要学会自我炒作。自我炒作就得自我爆料,公司有人协助……”严总接着说。

(这相当于要揍晓光,放以前他肯定得伤你们两句)

蔡晓光不高兴了,插嘴道:“不许扯上我啊!扯上我,你们要先付费。我的价码很高,每扯一次一百万,一口价。”

(这个要价?还行!)

两位客人看出周蓉也心有不悦,却不知是为什么,留下一份宣传企划书,马上起身告辞。

(你们遇到的虽然是新作者,但人家从小就不简单的好别)

“你也看看吧。”周蓉心不在焉地将企划书翻了翻,抛给晓光。

晓光说:“我就不看了吧,刚才听明白了。”

她问:“你什么意见呢?”

他说:“那么大数目的一笔奖金倒是挺诱人的。”

(晓光就是懂得让周蓉自己放弃一些不必要的)

“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肯定把我折腾个半死,你舍得吗?何况,能不能评上奖还两说着。”

(梁老师,这……)

“舍不得。你的事,最终要你自己拿主意,别受我影响。”

“我怎么决定,你都同意?”

“当然。”

“我的决定是,不参与。”

“那就别参与。”

“咱们可以买一辆车,等你生日那天买,算我送你的生日礼物。”

“就别等我生日那天了呀,那可要等到明年三月份呢。早买早开,我经常拉着你到郊区去转转,好事为什么往后拖呢?”

“行,听你的。”

“不必买太贵的,咱俩都不是虚荣的人,也没什么谱可摆。现在二十五六万的旅行车已经很不错了,就买那种吧。”

“对,由你选。到我账上的稿费七十多万了,年底会近百万。买一辆你说的那种车,还结余不少呢。周玥不用我们操心,秉昆也还说得过去。我们的生活开始省心了,为了几十万元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那也太委屈自己了。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一部严肃小说能成为年度畅销书,以后肯定也会成为常销书,年年都会有笔版税的。而且,电台广播了,出租车司机都爱听,报纸也连载了,我还努着老命追求什么奖呢?不获奖我也有成就感了,我的小说不必评论家说好,我自己知道好就是好。肯定会留得住,以后三五十年内仍会是值得读的作品。真获那么个奖,不再写下去,人家会说江郎才尽。可我不想再写什么了,也写不出什么了,《我们这代儿女》把我掏空了。我从没想过当作家,只愿意像塞林格那样,写一部自己一心想写成的小说而已。”

蔡晓光平静、耐心、享受地听妻子说完那一番话,笑着问:“你的偶像是《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吗?”

周蓉说:“对。”

晓光说:“你的想法我都赞成,也都支持。只有一点,有待商讨。你的小说证明,你太有写作潜质了,可以不必当作家,但还是要继续写下去。不写大部头的,就写短一些的。有写作的天分,为什么不用呢?”

周蓉沉思片刻,笑了。她说:“我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言。”

几天后,蔡晓光和周蓉买回了一辆车。第二天,他们就拉上秉昆和郑娟到郊区兜了一圈。

如果说,得知嫂子郝冬梅结婚的消息后,周秉昆只不过有失落之感,那么,他再见到嫂子时,心情就很有些忧伤了。

那天,他进城到儿子周聪家监督阳台改造,干完活后穿行过步行街,遇到了郝冬梅与第二任丈夫。她穿件貂皮大衣,脚上是半高勒的高跟靴,挽着丈夫的胳膊。他身穿呢大衣,拎只服装袋,两人显然刚买了衣服。

双方都因意外的相遇愣住了,谁想装作没看见对方都为时已晚。郝冬梅略微胖了些,气色很好。她到韩国整了容,小手术恢复得快,感觉一下子年轻了五六岁,一脸重新找到归宿的满足。

(也就是郑娟还会以为冬梅改嫁后还是亲人,二任将近七十,冬梅做出这般改变,至于吗?娱乐至死的年代吗)

秉昆本要叫嫂子,话到唇边,猛然意识到不能再这么叫了,改口叫出的是“冬梅姐”。

“冬梅姐”表情不自然地说:“秉昆,你穿得太少了吧?”

那时已是十一月中旬,天气转冷,树叶已经落光,步行街上黄叶遍地,稍显萧瑟。秉昆为了帮着干活方便没穿棉的,外衣里边只穿了一套秋衣秋裤。上午天气还不是多么冷,下午一起风,他觉得确实穿少了,一站住,感觉更冷了。

他说:“出门时,没想到下午会这么冷。”

郝冬梅见他肩上挎着工具袋,穿身工作服,奇怪地问:“你又干临时工了?”

他如实相告,自己去儿子周聪家帮忙了。

郝冬梅没向他介绍第二任丈夫,大概认为他心中有数,没介绍必要。她也没问周聪情况。她一叫他的名字,第二任丈夫显然已猜到他是谁,朝他点一下头,先往前走了。

二人互相看着,一时无话可说。

“我过几天就要出国了,以后多数时间会住在国外。”

“冬梅姐,多多保重,我会经常想你的。”

“我也会经常想你的,别冻着了,快走吧,打车回家吧。”

“冬梅姐,再见了。”

“再见。”

他们说了几句话,各走各的。

(虽然说,这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但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遇到的好)

秉昆穿过步行街走到公共汽车站时,不知不觉流泪了。他意识到了一个明确的事实——郝冬梅是他嫂子的这一层关系,历史地彻底结束了。这对于他姐周蓉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哥哥周秉义的离世,他们和曾经的嫂子再不会有持续的往来了。如同两条道上的车,扳道工任性地扳了一下道岔,互相挂行了几十年,而现在分开了,各上各的道了。

(就是这样,还不能有什么怨言)

周秉昆一回到家,立刻将自己关在一间屋里,一页页翻着姐姐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姐姐送给他后,他还没认真看过。他想知道,姐姐是否也意识到了他所意识到的改变。如果小说中没写到,他会对姐姐的小说失望的。

(还真别说,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真接受不了那种怎么看都看不懂的所谓的佳作)

他不吃晚饭,就那么查账般地翻看着。终于在小说的下部中,他看到了这么几行字:

婚姻的关系,自然是有缘分在起作用的。所谓缘分,乃是由家庭的社会等级作为前提的。超等级的缘分不具有普遍性,大抵是由特定年代或郎才女貌所导演的——我哥哥和我嫂子的婚姻便是如此……

这时快晚上九点了,他没能忍住,连续拨打姐姐周蓉的手机。打了几次也没有打通,他更欲罢不能,拨打了姐夫蔡晓光的手机。

蔡晓光立刻接听了。

“我姐怎么不接电话呢?”

晓光低声说:“正哭鼻子呢。”

“你欺负我姐了?”

(这话问的,晓光被欺负倒是有可能)

“怎么会!爱她还爱不够呢。她刚从一本杂志上读完了一篇文章,就与我讨论起来。讨论深了,她就哭。你老姐那人你还不清楚?她不是那种只做看客就行的中国人,她对国事忧虑惯了……我会哄好她的。”

“什么杂志?”

“不告诉你,不希望你也成为看那种杂志的人。”

(对哦,秉昆曾经也是搞文艺的人)

“那,跟我姐说,我认为她的小说很好。”

“会的。读到哪儿了?”

周秉昆就看着小说,将他终于发现的那一小段念给姐夫听。

“再跟我姐说,读了她的小说我才明白,她原来那么爱我。还得跟她说,我流泪了。”

(这个秉昆,还像是骗小孩一样啊)

“秉昆啊,再多看几页吧。在第476页,中间有一行,你一定要读,否则你会睡不着觉,读了就不失眠了。”

(好妙,这个写法,马上去看吧)

与姐夫结束通话,周秉昆接着读小说第476页:

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即使活上两百岁,也不可能遍享无遗。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美好的事却又太少太少,少到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与之无缘。所以,即使我们的一种幸福感只不过是因为曾有一位好嫂子,也应谢天谢地。如果我的嫂子某一天不再是我的嫂子,成了别人的妻子,我不但不会感到遗憾,反而会在内心里经常祝福她——好女人不可以长期寡居……

(为什么要强调“好”,其实所有女人都是,而男人也是一样的)

周秉昆读罢,便又流泪了。

郑娟问:“你怎么了?”

他就读给她听。

郑娟也流泪了,她说:“我孙子这一辈也没法有一个好哥哥、好姐姐、好姐夫、好嫂子了。”

(郑娟,你孙子就算了吧,他就是大哥啊)

他说:“儿子也没有啊!”

(周聪没有,这才可以说说)

她说:“你看书那会儿,儿子跟我通了会儿电话,媳妇又和他吵架了,阳台窗的样式媳妇不满意。”

(现在真的是年代不同了,当时大胡同那刷一刷就能住多少年了)

他愣了片刻,叹道:“别管他们的事了,爱吵吵吧。管也是白管,咱们管不好的。”

(幸好秉昆不是说当时也是郑娟支持他们结婚的)

他还想说一句话:“但愿咱们的孙子有我这种福气,妻子是你这样的女人,而不是他妈那样的女人。”话到唇边,没说出口。

他走到床前,抱着妻子,将头埋在她胸脯上。

他想,他们这一门周姓人家最精彩的历史,居然与自己的人生重叠了,往后许多代中,估计再难出一个他姐周蓉这样的大美人儿,也再难出一个他哥周秉义这样有情有义的君子了。

(这个真的不奇怪)

寻常百姓人家的好故事,往后会百代难得一见吗?

(这个真的有可能)

这么一想,他的眼泪又禁不住往下流。

二 O 一六年春节,周秉昆家没有朋友相聚。大家经常能见着,聚不聚的都不以为然了。

春节一过,北.京“两.会”照例成为新闻的重头戏。

蔡晓光开车,带着周蓉在省内一个个偏远农村“旅行”。每到一村,为留守儿童送一批书,上一个月课,兼做心理辅导。周蓉在这两方面经验丰富,晓光乐于做她的助理。她也像哥哥周秉义一样,有了一种心结,要以一己之力,为孩子们做点儿有意义的事。

(其实那些个钱多多的人更有能力这样做)

他俩准备年复一年地做下去,想让晚年生活得有些意义。

周蓉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来都耻于当社会的看客。眼下除了决心努力做的这件事,她还能做些什么呢?

周秉昆和郑娟坐在蔡晓光开的车上,把姐姐和姐夫送到了市郊。下车后,望着那辆车渐渐远去,秉昆说:“我想走几站再乘公交车。”

郑娟高兴地说:“好呀!”

她挽住他的手臂,而他握住她的手,与自己的手一并揣入兜里。

她说:“像轧马路。”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不轧马路了。”

她说:“他们不轧咱们轧。”她咯咯笑出了声。

(郑娟这时的笑是发自于内心的)

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然而春天终究是又来了。郊区空气清新,雪景很美。秉昆忽然心生一种大的恐惧,怕什么重病突袭自己,或突袭妻子。他怕自己突然失去了她,或她突然失去了自己。所谓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真可谓姗姗来迟啊!而且,他们还做不到完全无忧无虑——谁知儿子和儿媳的婚姻能持续多久呢?

这时,惬意、幸福之感与猝然而至的恐惧,难解难分地缠绕住他的心,他不由得将郑娟的手攥紧,仿佛这样他俩就不可分开了。

她那只手,经过几十年的劳作,指甲劈裂粗糙有茧。

他不由得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一个小老百姓的一生。他不是哥哥周秉义,做不成他为老百姓所做的那些大事情。他也不是姐姐周蓉,能在六十岁以后还寻找到了另一种人生的意义。他从来都只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也只不过是应该做一个好人。尽量这么做了,却并没做得多么好。

因为有了一个叫郑娟的女人成了妻子,他才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幸运。他想到了姐姐周蓉小说第476页的那段话,内心里反复念叨着:“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过了一会儿,他在内心里说:“天可怜见,地可怜见,让我俩健健康康地多活几年。萤心,光明,你可千万要保佑你姐和我啊!”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心里一刺)

他把她的手攥得更紧了……

(这个省略号就真的宣告结束了,秉昆和郑娟以及其他还在的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承担着一切的一切)

(看完“尾声”,并不是以句号结束,那就是结束又是新的开始。在他把她的手攥紧时,郑娟是沉浸在其他年轻年谈恋爱不愿意“轧马路”的愉快和幸福里。而在这之前,又一次出现萤心,光明,这是不是暗喻人生最好的归宿,善行一生)

相关文章

  • 章读《人世间》(7)

    有脑子,走路快,还是起作用了,周秉昆成功摆脱乔春燕。 周秉昆朝“上坎”方向走不等于他要找的人就住在共乐区的高处,“...

  • 章读《人世间》(8)

    大家都在吐槽现在的春节没有儿时的那种年味,我也不例外,那是因为我们还算出生得迟,没在那年代过春节。 好吧,表扬一下...

  • 章读《人世间》(2)

    《人世间》第二章的时间跨度有点大,一下子来到了一九七二年冬季。 这一天,A市要对一批死刑犯执行枪决。第二章都是围绕...

  • 章读《人世间》(3)

    “拆了墙就是一家人”这是当时共乐区光字片小街人们住的屋子无限接近的程度。 对于当时拖儿带女流落至此的人来说,穷是共...

  • 章读《人世间》(9)

    看完第九章,我觉得很难介绍,因为乱,我以为的乱不是梁老师写得不好,恰恰相反,所以,我跟自己说,随便写,该超过就超过...

  • 章读《人世间》(4)

    在行刑场昏倒的周秉昆终于在第四章出现了,还是第一次“享受”着单位的车送到家门口的。 周秉昆对自己在行刑场昏倒感到羞...

  • 章读《人世间》(5)

    周秉昆在蔡晓光的帮忙下顺利进入了松花江酱油厂,但在分配岗位上还是出现了波折。厂一把手要将周秉昆安排到味精车间,但厂...

  • 章读《人世间》(1)

    《人世间》第一章主要写共乐区,一个新的行政管理区的产生过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苏联举家逃亡过来的人先后在A城...

  • 章读《人世间》(6)

    看来乔春燕与涂志强没什么关系,倒是对周秉昆挺有意。 五十年前,普通人家一年到头吃不着什么有营养的东西,现在我们难以...

  • 章读《人世间》(10)

    如果故事一直在共乐区及周边展开,也能很精彩,但够不上人世间,所以,需要换场景。辛苦梁老师了,一下子干到贵州,这是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章读《人世间》(尾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mn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