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题西林壁》

作者: 光阴的故事集 | 来源:发表于2023-10-10 16:00 被阅读0次

  提起苏轼,这样的一位大文豪,我知道说再多华美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我只能说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

  公元1037年他出生于四川眉山,从小便得益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20岁左右参加科举考试,受到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名声大噪。后来的那几年,他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等地,给当地老百姓干了许多实事,他无论去到哪里,都能活出一番天地,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和他们结为好朋友,因此他一度受到老百姓们的推崇与欢迎。

  然而,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玩笑,1079年他不幸被卷进了“乌台诗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被一些小人给算计了,他被捕入狱130多天,他万念俱灰,他认为他的死期就要来了,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当初和他曾经是敌对势力的王安石,也纷纷给他求情,后来他终于得以释放。

  可是,那些小人又怎么会轻易放过他呢?后来的日子里,他被一贬再贬,当他被贬到黄州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于是他只能安顿在一个破寺庙里,他在当地建房,种田,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这就是他的号“东坡居士”的由来,他经常驾一叶扁舟,穿上一双草鞋,四处游荡在山水间,他三咏赤壁,他去寻找他的好朋友张怀民,我们后来才读到了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正当他以为他就要定居在这里一辈子的时候,他又再次被贬,这一次他将前往汝州,他经过了有名的庐山。

  这一次他和朋友游览了庐山历时10余天,饱览了庐山诸峰,把庐山看了个遍,原本早在他之前的李白就已经写了《望庐山瀑布》,他已经打算搁笔不写了,但是看到如此美景,他还是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于是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样一首简简短短的小诗,却流传千古,让后人无不称赞。

  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庐山是一样的,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转为释理,我虽然身处庐山中,但我却不知道庐山的真实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平日里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的,我们经常被困囿在自身的世界里,而蒙蔽了双眼,我们往往看不到自身的缺点,现实生活中的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都喜欢听一些誉美之词,而对他人的批评建议,却充耳不闻,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固执己见,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意孤行,不听他人劝阻,奋力往前冲,最后往往断送了自己的大好程前,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这样一个朴素简单的道理,几千年前的苏轼就昭告示人,让人不得不敬佩,我们后辈人当以先贤为榜样,不断学习,并学以致用。

相关文章

  •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 题西林壁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峰侧成林,远近高低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不满王安石变法,不是觉得变法不好,只是觉得王...

  • 《题西林壁》苏轼

  • 29/100无题

    O再品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

  • 读书有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47),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

  •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

  • 猫猫-苏轼《题西林壁》

    <诗书优游>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活动是一项由家长与学生新发起的活动,在活动中主播们将按照固定的频率分享诗词、历史...

  • 题西林壁(宋、苏轼)

    《中国诗歌集》CJA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与《题西林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ow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