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学过,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在这里我就不赏析了,我要说的是处事当如观庐山,智慧才得有源泉。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舜有这样一段话“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舜的父亲瞽叟非常愚蠢顽固,母亲(后妈)奸诈,弟弟(同父异母)象傲都想杀掉舜。舜仁爱孝慈。他们想杀舜的时候,不能够达到目的,当有事求到舜的时候呢,经常在。当你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请问你有没有觉得舜就是个神仙呀?假如我们是舜的父亲,上级,同事,我们想整治舜。每次采取手段的时候他就能化险为夷。当我们有事求他的时候他随叫随到把事情办好。我们会如何对待舜呢?反过来如果我们是舜,我们的父亲,上级,同事每次都想整治我,每一次是否都能被我一一化解?当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呢?亦或是我们是象傲,我们有一个同事,我和老板看他不爽,为了利益我们伙同老板整治他,每次他都好像能预知而且能逃脱,当我们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居然每次热心帮助我们?我们遇到这样的同事又该如何应对呢?透过原文我们分析一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我们作何感想?跳出“此山中”我们阅读此段文字又有何收获呢?虽然此段文字记录的是几千年以前的事情,可是相似的事情依然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有没有最合适的做法呢?每个人之所以那么做是有什么决定的呢?性格?阅历?心智?当我们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怎么才能智慧的处理呢?就像观庐山,是否能跳出此山,从各个角度观察呢?亦或是评价一段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想一下这件事如果是主人公他会怎么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