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老师是我多年的挚友,本职工作是一位985高校计算机专业博导/副教授,最近因为一些共同的兴趣,我们在底层逻辑上做了很多的探讨,基于我对商业世界的理解和产品设计的思考,我分享了出于恐惧和出于爱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商业上不同的呈现,以及带来的不同的结果,让我很惊喜的是,在他强大的理性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的探索推动下,他分享给我了这段文字,他对于这两者带来的不同的区别,看到以后,我忍不住的感叹,谁说理性脑不可以有感性的认知,谁说理工科的男性不能理解女性擅长的情感。
征得他同意,原文转发他的分享,配图还是我,我喜欢做这个工作。
出于恐惧心理做事情和出于爱做事情的区别
对于相同的半瓶水,两种人的观点不同。
前者是:哎呀,还有半瓶没满呢!
后者是:我已经有半瓶啦!
前者是基于自己“不够完美”,是否定的角色
后者是“我接受现在的自己,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想要做的更好”,是肯定的角色。
前者是批判者的角色,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他容易问出来的问题是:
“哎呀,我是不是又要搞砸了?”
“我怎么这么笨啊?”
“哎,我就知道我不行,我这方面很弱的?”
或者对别人
“看看吧,我一眼就看到这个人有问题”
“呵呵,这个人怎么这么笨,难怪弄不好”
等等
后者是学习者的角色,他的想法是:
“哇,有人告诉我我这里不对,太好了,我又能发现自己之前思维的误区了,好有意思!”
“我知道我在我这个方面很强的!我有信心去试一试。”
“这个人说的这句话,虽然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点问题,但是从那个角度启发到我了,很有意思。”
“同一件事物,但是看待的心态不同,会导致自己做出的反应和应对完全不同。”
其实,“好”是多个方面的,也不存在完美。
挖掘自己在某方面的好,享受它,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接受它,保持兴趣,保持乐观,保持对世界的觉察。
我们拿给孩子报辅导班为例。给孩子报辅导班,也有两种心态:
出于恐惧来报辅导班:
“哎呀,别的孩子都报,我家孩子不报,将来落后怎么办?”
“孩子数学太差了,如果不报辅导班,他就完了”
出于爱来报辅导班:
“孩子很喜欢画画,我自己这块没法指导他,我希望给他更多的机会让他试试。”
“孩子现在数学不太好,但是这个数学辅导班的老师不错,我想试试,如果孩子还是不喜欢数学的话我也能接受,因为他其他地方已经很棒了。”
又拿做产品为例。
通过激发人的恐惧来卖产品,甚至是宣传“将来的恐惧”,通常它的宣传是下面这样的:
“你要是不买我这个,你就要落后啦!,要注定被时代淘汰”
“你要是不给孩子买这个app,而其他孩子买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远远超过你家孩子”
“你看,你看这个概念都不知道,你好笨啊,不学怎么办啊?”
而通过爱来卖产品,通常是这样的,
“你并不了解你自己的优秀,我会带着你一步一步的发现它”
“这个世界是多么得丰富多彩,要不你现在看起来有趣的多”
“你可以的!”
出于恐惧的基础是“不行”:我不行,他不行
认为不行的原因有多个,我总结的有
1、不知道“行”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2、不知道“行”只需要一方面行就行,而不是最后的方面都要行,即“完美”
3、不知道自己哪里“行”,未找到自己的天赋。
而出于爱的基础是“自信+成长”
我可以,他可以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
1、知道“行”是多方面的
2、知道自己哪方面“行”,哪方面不行
3、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
4、在自己“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自己的边界,不断感知、享受生命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我是不安静的安静,
我想带你一起体验五彩缤纷的世界,享受安静成长的乐趣~
来,加入安静,一起安静成长~
🌟高级职业生涯规划师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导师候选
🌟国内首批婚姻长乐讲师(创始人简·尼尔森亲授)
🌟国际认证鼓励咨询师(创始人琳·洛特亲授)
🌟国际认证高级精油康复理疗师
🌟世界中医联合会植物精油疗法委员会理事
🌟临床医学硕士
🌟前辉瑞(全球最大药企)高级战略经理
在这里,我们致力于支持彼此,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幸福的婚姻,培养内心有力量的孩子,遇见更美的自己。
猜你想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