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不少人嘴上说着要运动,
却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久坐,除了让你长胖,
还有可能让你长血栓。
数据表明,每静坐一个钟,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0%!
别以为血栓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后生仔”也可能中招,
先看看以下两个例子——
案例1
去年,家住粤东的25岁小全(化名)因肾炎住院,经激素治疗后出院回家,热爱游戏的他在家连续打了好几天游戏,随后出现了下肢肿成青紫色的症状,还伴有胸闷、呼吸急促,家人紧急送小全到广州就医。
医生检查发现,小全身上多处出现极严重的深静脉血栓,血管全“堵了”,一度面临截肢的危险!更严重的是,深静脉血栓还诱发了肺栓塞,小全的心脏随时可能骤停。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医生总算把小全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后续又经过两周的治疗,小全的下肢肿胀“警报”才得以解除。
案例2
据成都日报,今年9月,20岁大学生李松乘坐汽车、飞机历时十余小时抵达成都。因为李松左腿半月板在40多天前受了伤,旅途全程他一直保持坐着的姿势。然而抵达学校后,李松发现左腿肿成了“大象腿”且迟迟没有消肿,他赶忙就医。
医生诊断李松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李松的血管还有先天畸形,几个高危因素共同造成了血栓的发生,幸好治疗及时。
深静脉血栓是什么?
它为何能引起严重后果?
它和久坐又有什么关系?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的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不正常凝结形成凝血块(血栓),导致血液的正常流动受阻,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全球每16秒就有一人患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静脉血栓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多数时候它没有明显的症状,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甚至严重威胁生命。
一旦血栓受到挤压脱落(比如久坐后突然站起身),栓子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血管,就容易发生非常凶险的肺栓塞,造成肺缺血组织坏死乃至其他脏器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且度过危险期的患者中依然存在致死性肺栓塞的复发风险。
出现这些症状
血栓可能已形成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尽早就医排查血栓形成——
一条腿看起来比另一条腿肿胀,这种现象常见于小腿。这也是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肿胀的肢体皮温增高、发红,甚至发紫。这是因为肢体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增加了对静脉的压力,使体液渗透到其他组织中,引起发热、发红等炎症表现。
有街坊可能会问:“逛街走路时间久了下肢也会疼痛肿胀,怎么区分?”
走久了疼痛是以肌肉的疲劳为主,休息过后会好转;而静脉血栓的特点是先肿胀,再有胀痛,这种痛往往不是很剧烈,是可以忍受的,主要以肿胀为主。如果小腿肿胀了一段时间,休息过后也不能缓解,此时就要警惕静脉血栓了。
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肺栓塞,赶紧就医不要耽误——
不明原因的气促、呼吸急促。
胸痛,尤其是在深呼吸时加重的胸痛。
心悸、心跳加快。
随着血栓的增加,患肢的疼痛会加剧。
头晕或失去知觉,肺栓塞患者常常感觉极度恐慌,有濒死感等。
这几类“易栓”人群要警惕
虽说大多数血栓没有明显征兆,但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防范深静脉血栓:
1.久坐卧床者
久坐不动,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发生的概率,前文案例中的小全和李松都是典型的例子。
数据显示,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这就意味着那些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司机等职业人士的患病风险要高于常人。
2.正在住院、近期接受手术者
对于住院的病人,由于有卧床、各种基础病、血液高凝状态、药物干预、静脉置管等多种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同时存在,其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新近接受了手术,尤其是下肢手术的人也要警惕。
3.高龄人士
高龄老人发生血栓的风险更高,其中,80岁的人所承受的风险是40岁人的5~6倍。
4.肥胖人士
体重指数(BMI)大于30的人,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3倍。
5.孕产妇、服用激素治疗人群
相较于男性,女性是血栓经常“光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患者。孕产妇也是高危人群,女性在围产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结块,因此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久卧。
案例中的小全,发病前因肾炎曾接受激素治疗,这也是发生爆发性血栓的原因之一。
6.饮食习惯不佳者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患静脉血栓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不吃蔬菜、喝水少,造成血液黏稠,也是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7.有家族史遗传倾向的人群
遗传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多家医院的一项联合调查,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中,约20%有遗传性易栓症。
并不是说有家族史的人一定会发生静脉血栓,但如果同时夹杂着多个后天因素,如上述几点提到的处于妊娠期、坐长途飞机、正在住院等等,则发生血栓的风险显著上升,风险可能是正常人的十几倍。
此外,有过血栓的人再次发生血栓的可能性也很大。
做到这几点 防患于未然
1.和久坐不动说“拜拜”
如果长时间处于久坐状态,比如驾车或乘飞机进行长途旅行,穿静脉弹力袜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在办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弯着膝关节时,建议花一点时间站起来,伸展腿部,并且在附近走动一下,多做踮脚或勾脚动作,以锻炼小腿肌肉,加速血液的循环与流通。
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肥胖者要控制饮食积极减重,这不仅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也有利于预防动脉血栓。此外还要做到均衡饮食,多喝水,规律运动,戒烟。
3.因病卧床者要多活动肢体
应让病人多活动肢体,利用专业设备,如压力带、压力袜、气泵等,让患者肌肉有规律收缩。如果有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
4.高危人群注意重点防范
有血栓家族史的高危患者,应到相关专科(如血液科)进行遗传性易栓症的筛查,及早做好血栓病的预防。
孕产妇、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正在进行激素治疗的人士,可向专科医生获取相关的护理或用药建议,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