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这本书出版了这么多年,可是里面的理论在现在看来也并不过时,里面提出的设计问题在如今的产品中也仍然存在。书中提供了几个完善产品设计,让设计化繁为简的原则,整合成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正文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利用自然和文化的限制性因素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老妈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得干干净净,可是自己反倒是找不着东西了。这是因为,很多能够唤醒我们记忆的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不复存在了。
在我们做一件事情或使用一种产品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到两种信息。
·储存于外部的信息
·头脑中的知识
外部世界对人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和文化限制条件。自然限制条件就是由于物品本身的物理特性限制了其操作方法,比如手机sim卡是长方形带着一个缺口,这样你在插入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插反而造成操作失误。文化限制条件则是一些文化上的惯例,经过一个学习内化的过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应用。
其实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储存在外部世界中,一个好的设计产品,一旦我们接触了其中一条信息,相应的记忆就会浮出脑海,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也减少了我们需要记忆的信息数量。
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恰当运用自然和文化的限制性条件,例如sim卡的例子。
如果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而是在物品上贴上使用说明时,诸如“由此推开”、“由此插入”、“请事先切断电源”,就表明该物品的设计很糟糕。
2.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概念模式。
一个好的概念模式可以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各种物品,避免出错。
设计人员的概念模式也叫做设计模式。例如家用电炉、空调,甚至是绝大多数家用烤箱,都只有两种工作状态:全功率运转或停止运转。因此,它们总能迅速上升或下降到理想温度。使用这些物品时,若把温度调得太高,超出了预定值,这样只会浪费能源。可是大多数用户心里的概念模式却与此不同。有些人在走进冰冷的屋子时,会将温度自动调节器调到一个很高的温度值,希望室温迅速升高。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大脑中存在一个有关电炉工作原理的心理模式。设计人员的概念模式和用户的不同,那么结果就容易出错。
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通常要靠产品外观来体现,也称为系统表象。产品外观上,即使控制器的位置和操作方法也需要设计一个概念模式——能自然而明显地体现控制器与其作用之间的关系,例如开车前灯时把操作手柄往上拨,开车后灯时把操作手柄往下拨,这就是一种匹配关系,
匹配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自然匹配通常是运用了物理环境类比,升高表示增加,降低表示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数量、音量、重量、长度和亮度都是可以逐渐增加的变量。
3.注重可视性
要建立更好的概念模式和匹配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产品功能可视性。上文说了产品外观是使设计师和用户建立相同概念模式的必经纽带。一件物品传达给用户的信息,都是通过外观实现的。
例如,汽车的设计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按钮且还是是否易学易用呢?那是因为:可视性程度高。建立起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一个控制器一个功能,一个萝卜一个坑,信息反馈清晰快捷。用户意图、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说白了,你得让人看得到功能,且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4.反馈
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不清楚自己的操作到底对不对。比如写字时没有沙沙声,短信发送没有任何已发送的显示。使用产品时没有反馈,按键时用的力不够没有按到,或者出现了操作错误,用户就可能不能及时知道或由于不知道原因而重启机器,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丢失文档资料等等。
因此,要把操作结果明确地展示出来。无论是使用声音,还是图像。
电话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声音反馈的例子。按下一个键,就能听到一个声音,每个数字的声音都不同。当你对着话筒说话时,你的声音会经过一定的处理,然后传到听筒,以便帮助你调节自己的音量。拨通号码或是没有拨通时,电话里都会传来不同的反馈声音,对方接起和挂断同样有清晰的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