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笔记

作者: 陈加新 | 来源:发表于2014-03-17 12:37 被阅读336次

第四本书。老早就买了,现今才看。发现国外作者都比较幽默,很好玩哈哈哈。本书整个目录就是标题党,但是确实很值得一看。作者把生活中其实本应是常识性的东西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剖析,使其清晰化。总之,好书。

吐个槽,在图书馆以正常音高及以上音高发出声音的人,和用三星手机的人一样,「品味」和「品位」极其低下。前者我十分歧视,后者我会区别对待。

笔记正文:

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

大多数人在选择物品时,总是会拿去做比较以得知想要的是哪个。

诱饵效应:同时给出 A 和 B,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个比 A 稍差的 -A,人们将会更加倾向于选择 A,而忽视了 B。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诱饵效应」,不仅仅是营销、市场上,约会、工作、兴趣等无一不是。

亲身经历:这次寒假老爸买了 iPhone 5s,而我用的是 iPhone 5,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我却一直想要和老爸换,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是才买的抑或我的屏幕换过一次,更多的仅仅因为他是新一代的 5s。而我和他换的代价是这学期要帮妈妈和姐姐各买一个 iPad mini with Retina,总价在 5000 左右,5s 则在 4500 左右。我,竟,然,答,应,了。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的「诱饵效应」,iPhone 5s 的价值是 A,我要买的两个 iPad mini with Retina 的价值是 B,而我的 iPhone 5 就是那可怜又可恨的 -A。

看清「诱饵效应」,做出真正明智的选择,需要我们开阔眼界,打破思维固圈的束缚,向外延伸,看清本质。

————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失衡

锚:当我们遇到一个新产品,它的价格会让我们形成对此领域的第一印象,并在以后的行为中,依照此印象做比较,并做出选择。形成这种第一印象的元素被称为「锚」。

「锚」具有持续效应,对以后的决策也有共振效应。

例子:以前的数码相机随随便便都要五六千,现在的相机质量和参数不仅有了质的飞跃,价格也只有一千多,人们现在想想,如今的数码相机简直像白送的一样。再比如以前的汽油非常便宜,但现在的汽油加一次就像割肉一样。此为「锚」的持续效应。

任意的一致:商品最初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但这些价格在我们心中确立后,其能塑造我们目前和未来的价格理念与参照维度,与之前的会保持一致。

羊群效应:基于他人行为来推断事物的好坏,以决定自己是否效仿。
自我羊群效应:基于自己之前的行为来推断,以决定自己是否仿效自己。

提供制造一个区别足够大的印象,消费者很可能会放弃「旧锚」,接受「新锚」。

星巴克早期就很好的制造出了一个「新锚」,当时的咖啡店都是很三流的小镇土鳖咖啡店,而星巴克一出来就是高贵气息的一流咖啡店的样子,不谈装修和视觉效果,一杯咖啡的价格上就可以看出来了,于是一部分的消费者放弃了「旧锚」,接受了星巴克这个「新锚」,当然得付出代价,得到的回报也是很好,这时便有了羊群效应,越来越多的人转投星巴克,再之后,每个人便有了自我羊群效应,自己做自己的参照,以至于养成了一个习惯。

另外,我觉得 iPhone 也是如此。

亲身经历:高中时候买牛仔裤只看版型,价格在两三百都可以接受,几十块的只要好看也行。但到了大学,一种全新的牛仔裤类型——原浆需自养型牛仔裤,进入我的眼线。我发现这种的牛仔裤国内很少牌子做,都是很小众的牌子,且最低都要四五百,各种参数和专业术语也印入我的眼帘。从那之后,我就只买这种且低于这个价格的绝不会购买。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旧锚」转「新锚」。且,根据「任意的一致」,我再也接受不了低于四百的牛仔裤了,同时这也是受「锚」的持续地共振效应。并在最后,一开始是融入了「羊群效应」,现在则已经是「自我羊群效应了」。

反思在生活中为自己设下的「锚」,它是否真正值得去做,还是只是给自己的生活设下了第一印象,以后的日子都只是按照「任意的一致」去服从它?质疑自己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东西,「我思,故我在」。

特别注意且深思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首次决定,它是不是又是一个「新锚」,对以后的日子有着持续地共振影响,影响到未来所做出的很多决定(当然不是说「锚」不好,总之自己去考虑)。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中,需求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供给。

「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

————

第三章:免费的代价

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误以为「免费」物品的价值大大高于其真正的价值,且免费意味着(表面上的)无成本无风险,故易造成情绪冲动,让我们忘记其不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免费让我们非理性地做出了绝对价值估断,而不是理性的相对价值估断。

书中实例:亚马逊购书满 XX 美元免运费。正因为亚马逊这个小手段,使全球多少个顾客非理性地购买了「第二本书」(我也有亲身经历)。

「免费」只是一种「零」,正视「零」的力量。

「假设你在一家酒吧,正和朋友愉快的聊天。其中一种牌子的啤酒是零卡路里的,另一个牌子是每瓶 3 卡路里的。你觉得喝哪一个牌子才算真正的轻淡啤酒?即使两种啤酒中卡路里含量的差别微不足道,零卡路里的啤酒给你的感觉是,它才是正确选择,才有益于身体健康。喝着它,感觉真是太好了——服务员,再来一盘炸薯条!」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第四章:社会规范的成本

我们的生活环境包含两种规范(抑或契约):「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我们对两种规范的区别对待很明显。如果将「市场规范」引入「社会规范」,就违反了「社会规范」的契约,几乎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将「社会规范」引入「市场规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情感上:

  • 岳母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招待你,吃完后你掏出皮夹子问岳母:我该付多少钱给你?

  • 和女友玩浪漫了好几天,今晚你突然说我们平摊一下这些天的费用吧?
    这就是将「市场规范」引入「社会规范」。

工作上:

  • 公司对员工的鼓励、送礼物抑或年会抽奖等,以达到提升雇员忠诚度和工作热情的目的。

  • 警察,如果一味的给予高薪,他们是不会愿意付出生命与恶搏斗的,更多的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尊敬、崇拜以及个人的荣誉感、使命感。
    这就是将「社会规范」引入「市场规范」。

教育上:

  • 要想让教育得到质的改变,同样不是给老师涨工资,而是向老师们灌输强烈的目的感与价值感。

  • 做到这点,同时需要教育课程的改变,将课程明确地与社会目标(消除贫困与犯罪、改善人权等)、科技目标(推动能源节约、太空探索等)、医学(解决癌症、糖尿病、肥胖治疗等)等相关领域直接挂钩。这样,直接反映课程的目的与价值,赋予所有人动力。

这也是将「社会规范」引入「市场规范」。

对于「社会规范」,你拿钱买不来;你要是真的掏钱去买,就很有可能把它赶跑了。(其实买的来,只不过钱要花在去制造这种社会规范的环境上,这就是社会规范的成本)

————

第五章:性兴奋的影响

人们在冷静时回答「是否想不用安全套做爱」、「是否愿意和四五十岁的女人做爱」、「是否愿意和肥胖的女人做爱」等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人们处于性兴奋状态时,态度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性兴奋状态会对我们自我识别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地,其他情绪状态也是如此(饥饿、嫉妒、愤怒、激动、恐惧等)。他们都会让我们难以在那一刻自我识别。

「我们每个人都包含一个黑暗的「本我」、一个「自我」和一种能不可预测地从「超我」那里攫取控制权的兽性。」

我们连看个电影吃顿饭都会去看看他人的点评,但是,我们却在了解自己情绪的两面或多面性上投入甚少,导致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犯重复的错误。

————

第六章: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拖延症终于来了… 其实吧,改正这个唯有按照符合人性的套路来,一切违背人性的效果都不会很好,或者完成度都很差。)

设定 DeadLine(非自己设定)是一种很好地改善拖延症的「预先干预机制」。

生活中其他的「预先干预机制」:

  • 罚款
  • 押金
  • 简化

  • ————
第七章:所有权的个性

人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1. 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极其迷恋

  2.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且往往高估了失去的价值)

  3.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与我们一样(我觉得不光是交易…)
    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所有权」在作怪。

虚拟所有权:我们在实际拥有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

生活中把这个东西发挥的很好例子:

  • 情景广告
  • 免费试用
  • XX 天不满意全额退款

之所以迷恋且高估「所有权」带来的价值,是因为人类本能地惧怕失去、畏惧损失,难以承受前后体验带来的落差感。

所有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在三观上也是一样。

我们对一种自己赞同或被说服的三观产生极度地依恋和珍视,远超其本身的固有价值,最终转变为一种僵化顽固的意识形态。

摆托「所有权依赖症」,试着将每一桩交易(不局限在物物交易,包括思维、情感、三观)用「非拥有心态」去看待,保持距离,尽量待之以平常心。

(这里所说的仅是「交易」,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拉开距离。比如自己创业的团队,这当然要迷恋并享受拥有,同时付出代价。真正要拉开距离的是以创业失败为条件换来的痛楚和无奈,这时才涉及到交易,才应该保持平常心)我按捺不住了…

————

第八章:多种选择的困境

人们总是非理性地在 “门” 与 “门” 之间奔忙,这种冲动使我们浪费了真正的东西而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上。

不要犹豫,关上那些多余的门,选择并打开那扇大门,一直走下去,对此过程中所谓的失去抱以平常心(第七章),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

第九章:预期的效应

「预期」可以改变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与感官体验。

当人们不被告知事物的相关信息时,反而可以更加真实地去体验感受或看待。

预期也会形成「成见」。成见,就是人们希望用来预测体验,对信息分类的一种方式(就是一种贴标签以降低学习成本的方法)。成见并不一定非是坏的,它只是我们分析理解大环境的一种捷径。(用好成见,聪明地用)

预期也会形成「偏见」。我们应该承认人人都存在偏见,达成这样的共识之后,真诚地去解决冲突。也可找来未曾预期过的第三方,聆听意见,作出判断,双方共赢。

————

第十章:价格的魔力

对第九章「预期的效应」的延伸。

————

第十一章:人性的弱点

社会诚信度严重缺失,具体有两类不诚实的行为:

  1. 基于「成本 – 收益」计算思虑后做出的行为。如抢劫、偷窃等。(我认为这类的一2定程度上触及到了 “本我” )

  2. 基于「自我道德约束力」才会受到压力的行为。如对保险公司的虚报、闯红灯、无关发票拿去报销等。

要防范第二类,只有靠自我约束进入「超我」,做出真正符合伦理的行为,使「超我」得到满足。其实就是让大脑的奖赏机制「伏隔核」及「尾状核」获得满足感。如就职宣誓、考前宣誓等。(但现今也早已经用烂了,大脑都麻痹了,这种小打小闹不会再让伏隔核和尾状核获得满足了…)

高级职业的公开化和去精英化使社会获益的同时,让其赖以建立的「道德伦理准则」和「价值根基」也消失了,职业道德底线一降再降。如律师、医生等。

一旦职业道德即「社会规范」衰落甚至退出,取而代之的便是「市场规范」,这时,想再回去重建就很难了。

————

第十二章:企业的特权

当接触到的物品不是「现金」本身时,人们的不诚实行为将会更加频繁。因为「现金」具有强烈的「契约感」与「庄严感」。

本章为上一章的延伸。

————

第十三章:啤酒与免费的午餐

全书总结。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怪诞行为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yk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