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 “新五通一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资源,一平指提供一个公平创业的环境和竞争的环境)的概念。其中,新零售位于首位,并预言未来十年、二十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传统电商将会结束。
不出所料,在马老师巨大的影响力下,资本市场和企业立刻闻风而动,一个新的消费时代似乎马上就要降临。如今几年过去,新零售的概念还在强化着它的影响,市场上的玩家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新零售领域的新人,简单谈谈自己对新零售的一点理解。
01
为什么会有新零售?
阿里内部最先主打新零售模式的业务应该是盒马鲜生,诞生于2016年的2月份。为什么会诞生在社区或商圈附近主打生鲜的线下门店呢?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推断:
1、线上增长变缓,流量变贵。
以天猫淘宝的双十一交易额来看,从2010年到2016年,双十一交易额逐年减缓。忽略早年双十一活动刚刚兴起因基数较小带来的数值较大差别,仅16年跟15年相比,增速就下降近接近50%。
另外从移动互联网程度看,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9.8亿,百人电话普及率达95.6%,合每人1.29台移动设备。可以判断此时移动互联网的可新增流量已经不多,线上流量的获客成本更是越来越贵。
2、解决高频"吃"场景诉求的线上生鲜市场一直没有做好。
"吃"作为为数不多的高频需求,在线上其实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虽然大众点评解决了"出去吃-到店"的诉求,外卖解决了一些年轻人"在家吃-到家"的诉求,但是更大的日常吃饭场景和更多的做饭用户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线上化服务。
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生鲜品类的特殊性需要冷链保鲜,涉及到从采购、仓储到配送的全过程,损耗大、成本高的生意大家自然不会先抢着做;二是高频做饭的用户很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要么只在线下买菜,要么根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线上化教育成本也很高。
尽管如此,线上生鲜电商的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巨大。16年数据中,生鲜整体市场约1.68万亿,线上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约912亿,线上化率仅5.4%。在移动互联网初期算不上一块"好啃骨头"的线上生鲜市场,开始成为让人垂涎的美味。
3、消费升级浪潮的到来。
"历史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有可能进入以居民购买力充分释放、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期。"虽然我对这个结论嗤之以鼻(因为它并没有考虑经济结构与通货膨胀等因素)但是毫无疑问中国的购买力近几年来一直在快速释放、发展,且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
消费升级的浪潮带来了需求侧的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于"越大越好,越多越好"的消费观念,而是向"品质化、个性化、注重体验"的方向转变(这其实是第三消费时代的特征,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需求侧的趋势性变化,必定会促进供给侧的调整。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个以生鲜为切入点,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利用线下门店建立品牌认知,并获取大量便宜新流量的新物种,在被动和主动之间,就此诞生了。
02
新零售新在哪?
想弄清楚新零售新在哪,首先要先了解零售,了解零售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零售的定义和边界
"零售是指包括所有向最终消费者直接销售商品和服务,以供其作个人及非商业性用途的活动。"这是摘自百度百科的定义,从这则定义中可以看到,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且边界非常广泛,任何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服务的行为都包含在内。
我们常看到的零售业态多以商店零售(如百货商场、便利店等)和非商店零售(如电商、自助售卖机等)为主。这些年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几乎任何"品类/服务+线上销售"都可以成为某种垂直的零售形式,零售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模糊。
2、零售三角理论
要把整个零售发展史和特点讲清楚是困难的,但一个叫"零售三角"的理论给予了简练的概述。这里我拿来引用、延伸下。
零售三角理论将零售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传统零售、现代零售和电商零售,在不同时期解决不同的问题。三角中的三个角分别代表着三个核心的需求:多选、便宜和便利。
传统零售阶段:只能解决零售三角中一个角的需求,以百货商场、批发市场和杂货铺为主要形态。
现代零售阶段:试图解决三角中一条边的需求,以品类杀手(苏宁国美)、目录销售(中国比较少)和折扣连锁(奥特莱斯)为主要形态。
电商零售阶段:尝试完整解决整个三角的需求,这个形态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像淘宝京东。
3、新零售要解决的问题
就像在第一部分说的,线上流量增量的减少、用户侧需求的升级、以及生鲜生意能够活下来并赚钱等问题,让电商零售阶段的三角稳定性被打破了,从而衍生出了新零售三角。
首先是多选变优选。在供求关系上是供给大于需求的,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过多的商品会让用户感觉到信息过载,选择变得困难;另外在企业角度来看,则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成本去管理商品的采购和存贮,成本也会大大提升。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依赖地理范围内用户的低迁移和稳定性,按需进行精准营销,降低sku数量,将多选变成优选。
然后是便宜变优惠。电商能有多便宜,看看拼多多就知道了。可任何企业想要长期发展都是要考虑盈利的,补贴可以一时无法一世。尤其是"吃"这个日常的高频诉求,长期依赖补贴肯定不靠谱。那怎么做到有利可求,最直接想到的是提高客单价并降低成本。客单价与商品品类、品牌溢价、用户购买习惯等相关,而成本最重要的则是供应链的效率。生鲜的生产上游是农业,中国的农业以小农分散、多级分销为主,谁能够将供应链的上游打通,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和标准化,谁就有机会将成本降到最低,也最有可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核心优势。
最后是便利变体验。前面说了线下可以获取更多便宜的新增流量,线下门店像是一个巨大的广告位,既可以吸引用户,同时也提供了更多不一样的场景消费条件。与此同时,门店自身的周边辐射效应,加上物流配送能力的快速提升,让便利变成了多维度的体验升级。
03
未来的机会
综上所述,新零售领域肉眼可见的机会在于效率和体验。其中效率可概括为供应链侧的效率和用户侧的营销效率;体验则侧重于线下门店、配送等环节的用户体验。它们既是新零售业务的核心,也是本质的变化。
以上只是理论的推演,并不能代表未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环境下,不仅在于怎么想,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好奇心最大的能量是驱动变化。关于新零售,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创文章,非经同意请勿转载~
「关注“隅之小语”公众号,一起发现、记录、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