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知否知否》里重复地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代的父母也是多为孩子筹谋的,参加各种兴趣班、琴棋书画也是无不涉猎,可这是否足够“深远”呢,且看古人如何为孩子筹谋的~
01 先学恭敬
教育的正确秩序是首先应该培养起孩子对父母、长辈的恭敬之心,然后才去学知识、学技能。
有人提出,孩子学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是仍然不恭敬父母,是不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不合理,没有作用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我们教育他们的方法错误了。只是让孩子背诵、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能错,但是和他的生活毫不相关,一句话都没有做到。(读经和生活是不能脱节的,传统文化讲的诚、敬、爱就是西方提到的高情商,是需要在生活中落实做出来的。)
02 母子连心
这里有两个很著名的典故。有一次,曾子上山去砍柴,他母亲在家里。正好从远方来了一位朋友要探望曾子,母亲很有仁爱之心,想到这个朋友大老远地来拜访曾子,但是他却不在,也不能让这个朋友白跑一趟,那怎么办呢?怎么能够让曾子回来呢?她情急生智想了一个办法,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咬破了。因为母子连心哪!父母和儿女之间都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当母亲把自己的手指咬破,由于曾子是一个大孝子,他心里时时刻刻都惦念着母亲,所以他突然感觉到一阵心痛,就知道家里母亲出了事,赶紧往回跑,回到家才知道原来是家里来了朋友。
为什么曾子对母亲的身体不适有如此强烈的感应呢?就是因为他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他的父母。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父母之间的感应关系都是如此,和曾子没有丝毫的差别。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母亲即使把这个手指咬破了,我们都感受不到母亲的痛苦呢?
原因是我们的心已经不在父母身上了,你就没有这种敏锐度,感受不到父母的需要了。所以,一个孩子在外面处事,能不能观察到别人的需要,这才是最重要的。
03 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还有曾子的另一个典故,有一次,他和父亲在耘苗的时候,他一不小心把苗给锄掉了。父亲就很生气觉得他这么不会做事,在盛怒之下拿着锄头打了他一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他打昏了。父亲很后悔、很不安。曾子醒来之后,为了让父亲安心,他就特意地援琴而歌。他开始弹琴表示身体没事、不用担心。
后来,这件事孔老夫子听到就非常地生气,对身边 的弟子说:“你们去对曾子说,他以后不是我的学生了,以后不要再见我了。”曾子这时仍然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来请教,他说:“老师,我对父亲如此地恭敬了,为什么你还对我不满意,还不要我这个学生呢?”
孔子就说:“如果你的父亲在盛怒之下一下子把你给打死了,结果就会陷你的父亲于不义。大家都会责怪他,说你看他把自己的儿子都给打死了,多么地狠心。所以你这样做的结果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这不是真正的孝道。”
曾子就问:“那应该怎么做呢?”孔老夫子教他说:“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如果你的父亲是拿着像锄头这样很厉害的东西打你,你赶紧就跑,不要在那一直去承受;如果拿的是像小柳条儿这些不是很重的东西打你,那你就可以接受。曾子就明白了,原来孝敬父母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否则你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
注明:
主讲翌茹老师,以上为笔记整理,文章参考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老师的《群书治要十讲》。转载请尊重原创,原版转发,请勿擅改内容,欢迎传播流通!
一颗诚敬心,叩请开启自性智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