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们的孟子课程已经节课,那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重新梳理一下孟子整个的观念。
首先我们来说孟子道统的起点——“性本善”。
首先“善”是应然的,它并不是从我们一出生就会发生展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恶人。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扩而充之”去擦亮我们的人心,让它不被遮蔽,让这种“善”去展现出来,但这样的应然性变成实然性。
这是孟子和孔子的人性观点,但当然,还有除了性本善的三种人性观。首先就是“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靠后天的教育去“劝学”,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才能改变。然后就是“人性无善无恶”这是告子的观点。其实这就是个环境决定论,因为我们之所以能表现出来善的一面或者恶的一面,是因为后天的教育跟环境互动的结果。而“人性有善有恶”则是天决定的,所以这也是我们的宿命论,你的善和恶是在出生前就被决定的,所以在后天无论怎样的教育或者和环境互动都是不可改变的。
那接下来就是推行道统的过程。
孟子和孔子推行仁政的起点都是君王的“仁”,但过程呢其实是有区别的,由于孔子所处春秋时期,还有“礼”的躯壳,所以孔子强调“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而孟子所处战国时期已无“礼”的躯壳,所以孟子指望“王天下”,让“天下归心”。那对此的策略,孔子则是让人民去“庶之,富之,教之”。而孟子呢,则是强调君要“与民同乐,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君臣对等”。只有这样,最后才能导致结果,孔子“恢复周礼,推行仁证”,孟子达到“天下归心”。
但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在孔子和孟子推行仁政的时候,“仁政”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区分,那它为何要区分呢?因为推行仁政的起点强调的是君王的“仁”,但这也就代表着他们将道德寄托在了个人身上,但真实情况是不能寄托的,为什么呢?
关于君王的“仁”,有的君王是没有仁心;有的君王他自己有仁心,但他的后世不一定有仁心;还有的君王,他现在有仁心,但日后就不确定了。所以君王的“仁”对于实行仁政其实关系并不大,比如管仲:我们知道,他其实把国家处理的很好,但他自身又不是一个道很高的君王,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其实是实现政统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的仁,所以在后来我们没有论管仲的私德。就像对于齐宣王一样,其实齐宣王要实行仁政,也就是一个政统的结果。但这样就有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法律束缚,对于君王、士大夫他们愿意吗?
肯定是不愿意的,这证明他们的权利没有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讲仁政看最后结果的话,就是当制度落下来。可时间长了,就会一直死在那,意思是如果有一个制度,但没有强调“仁”,那就机械了,变僵化了,所以人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麻木,那这个时候当我们去修改制度问题时,就证明我们是有主动性的。
所以这也就证明了这个道统的系统,它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其实就像我们写规则、宪法一样,它会“1、2、3”的罗列出来,但同时也要去“知行合一”。
那说到这,其实我们就已经把“仁政”分成了“政统和道统”,但我们知道今天的“开三统”不光有“政统、道统”还有“学统”,所以下面让我们来说一下“学统”。
首先,“学统”为什么在孔孟时期,没有那样的要求呢?是因为在以前的中国,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我们是靠农业取胜的。那我们可能去学的,就是这“种庄稼、养蚕”,如何种好地这一类,以及“小六艺”,所以这比起今天来说,无疑是简单多了,所以孔孟时期没有血统要求,跟他们的时代背景、社会有关。那今天我们为什么有了“学统”呢?
是因为从清朝开始,我们就已经落后了,西方的工业、科技发展了起来。也就是说在打仗的时候,也许我们还在用刀剑打仗,而别人已经可以用尖甲利炮了。所以因此中国也开始发展核武器,有我们熟知的“邓稼先先生”。所以这时候也演绎出了“d先生”还有“s先生”。就比如鲁迅,他看似他打倒了“道”,但其实他打倒的是那个“僵化”的道,没有”仁心”的道,这只是一个教条,而并不是真正的儒家之“义理”。
所以对于“政统”如果一个人无道,对社会的发展是没有影响的,因为当你只有“政统”时是没有自由的,所以“道统”的加入会让我们有主动性的自由吧,那也可以将道统理解为它是一个“根”,因为我们有向善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会去慢慢的觉醒,去实现复兴也就是跟人善。
所以我们需要去觉醒,让社会变得更好,就是必须要在有德的基础上才会这样,因为如果纯粹的只有理性,那就代表着这个理性,也有可能是带着杂志的理性。那说到觉醒,其实有我们熟知的“三权分立”,这其实就是一个制约,但得到权利的人,都是“已觉醒”的人。而我们建立“政统”的初心,就是要让国家固定下来,得到得不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有那个法律的底线,去维护社会秩序。
那么“学统”和“道、德”有关系吗?其实他们看上去是分开的,但细细想来在学习的时候是要有理性的,但如果没有“德”的引领,可能就会是带有杂质的理性,也许在你学的过程中,你会逐渐去为了利益不顾一切,逐渐的下坠,甚至触犯到那个底线的法律。
所以在追问下去其实就是——我们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我们当初去干这件事情的“心”是什么?但这已经又回到了“道统”。所以这“三统”其实互相之间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一辆车中,你也许只是零件而不是方向盘,这其实就牵扯了,你是被动还是主动,你是不自由还是自由,你求的到底是人爵还是天爵?
对于零件儿(螺母)来说,你是没有掌握主动性的,你是被动的,而且你也随时会被替换掉,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去追求自由,让自己成为那个方向盘,去有主动性。
所以回到“复兴”上来说,“复”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的道统,那个你一直坚定的方向,而“兴”呢就是“政统”和“学统”,这是去朝向方向的警告和方法。
所以大课程的结束,以及这又一次的梳理,让我更加明白了“道统、政统、学统”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未来的路上,对于“道统”,也就是“天爵”,该有怎样的追求?我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学习《孟子课程》,让我对自己又有了一次剖析,一次反思,一次检讨。我相信——它将会一直引领我去前进!并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