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没有真正听进去我们的话时是不是很烦?有一种“嗯哼”对话,也就是说,和我们交谈的人明显在想着自己的事——谈话中不时还能看到手机屏幕在闪。有时候一方说个不停,让交换意见的感觉完全偏向一方。还有“我完全明白你的意思”这一类,谈话对象总是迫不及待地要表明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特殊个案。还有很多日常对话,你和对方都只是在蜻蜓点水,彼此说不过脑子的寒暄客套话。
遗憾的是,我们都有这样的毛病。大部分时候我们大脑里都是自己关心的事,很少留出空间去揣摩别人的来意。事实上,大脑的无意识系统为了节省大量脑力会走捷径,即假定别人和我们自己都差不多。虽然不会假定我们和别人完全相同,但我们倾向于假定别人与我们有同样的偏好和观点,所有人了解和重视的事情都和我们一样。这种科学家所谓的投射偏差意味着我们并不总是仔细倾听别人说的话。我们在思考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时,会把精力从聆听对方说什么之上分散,因为我们要停下来为下一轮的发言和观点“补充弹药”。
以上这些都不利于密切关系的建立。如果你回忆一下上一次和别人进行的默契十足、沟通深入的谈话,很可能是对方对你生活或观点表达了真切好奇。他或她肯定给了你说话的空间,让你觉得有人倾听,被激发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这让你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些都是对社会脑(Social Brain)绝佳的奖励。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研究的证实。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安娜·塔米尔(Diana Tamir)和杰森·米切尔(Jason Mitchell)最近展开的一项实验中,志愿者回答三类问题后会收到小额的现金奖励。这些问题包括:事实类的问题(比如,“《蒙娜丽莎》是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作,对吗?”),促使回答者对别人做出猜想的问题(比如,“美国总统是否喜欢滑雪这样的冬季体育项目?”),以及回答者有机会就某个主题发表自己观点的问题(比如,“你喜欢滑雪这样的冬季体育项目吗?”)。一般来说,大家都喜欢谈论自己,即使这意味着他们要主动放弃现金,因为实验中对谈论自己的问题的现金奖励要比回答另两种问题少17%。通过观察脑部扫描结果,研究人员证实谈论自己的喜恶激发了志愿者的神经奖励系统,而猜想别人的喜恶时却没有同样的效果。
因此,如果我们真的对别人表示了好奇,他们会觉得与我们谈话颇有收获,而这正是有益对话的坚实基础。那么表现出真正的好奇是什么意思呢?只是提问题吗?对,这是第一步,但并不是全部的答案,因为大部分问题并不能表达出对别人真正的兴趣。下次和同事们聊天时仔细听,你会发现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属于以下三者之一:表面上的寒暄客套(“周末过得好吗?”“挺好的,你呢?”),事实询问(“距启动日期还有多久?”),以及传达假设的平台(“你想到XYZ了吗?”“为了改善现状,你能把任务更多地分派出去吗?”“你这么费劲是因为从来都没碰到过这些吗?”)我们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本意是想要提供帮助,但我们的重点集中在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而不是弄清楚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真正出于好奇的问题则截然不同。首先,问题一般是开放式的,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其次,问题会促使人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动机或感觉,而不仅仅是事实;最后,你真的想倾听并且会反思答案。我把这些问题称之为“高质量的提问”,因为这些问题能马上提升对话的质量。比如:
不问“你想到XYZ了吗?”,而是问“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不问“你这么费劲是因为从来都没碰到过这些吗?”,而是问“是什么让你觉得为难?”
不问“为了改善现状,你能把任务更多地分派出去吗?”,而是问“你觉得理想状况是什么样的?”
如果想要问别人的个人生活,你可以不仅仅问普通的“周末过得怎么样?”,而是可以问“工作以外你一般做什么?你是怎么培养起这个爱好的?”
在提出以上这些问题之后,都能再在后面追加一个简单的邀请,期望对方分享更多信息,然后你再开始评论。只要说出“再给我说说这件事”,你就能成为大家今天最想见的前百分之一的倾听者。
别太注重要达成的个人目标(相信你总会找到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
一定要找到谈话对象某个有意思的点。
提出真正开放的问题,而不是表面上提问,实际上却在提建议。
认真倾听对方的回答,注意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地方可以接着追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