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一三】
万华亭云;“孔子‘兴于诗’三字,抉诗之精蕴。无论贞淫正变,读之而令人不能兴者,非佳诗也。”华亭,进士,名应馨。
万华亭,即万应馨(生卒年不详),字黍维,号华廷、华亭,松龄子。江苏宜兴人,幼聪慧,与同郡黄景仁齐名。年十五,从卢见曾学诗,以七言排律二百韵为贽。稍长,问业于齐召南,旋受知于朱学士竹君,学益进,名益著。乡试中举人后,考取咸安宫教习,入直内廷。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以知县用。选授广东仁化,继调新宁(今广东台山)。改授凤阳府教授未赴,引疾归乡。受聘主宜兴蜀山书院讲席。著有《鸡肋集》六卷藏于家,另著《中率编》一卷。按:《随园诗话·卷六·二三》中有“万华峰应馨赠云:……”,即此人姓名:万应馨,字华峰。按《随园诗话》记载,其与宝山秀才范起凤(字瘦生)有诗之唱和,但查阅万应馨(字华亭)存世诗作,并无与范相关作品,推测并非一人。
兴于诗,出自《论语·泰伯》。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兴起,开始。立:成立,建立。成:完成。译文: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一般认为,这是孔子提出的文化教育的基本程序和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使人懂得人生的真义。“礼”能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卓然自立于社会群体之间。“乐”则陶冶情操,使修身、治学得以完成。
贞淫正变,意思是主题相互对立,形式变化无穷。
闲言碎语:
万应馨对孔子所言“兴于诗”的“兴”字的理解,与通常对“兴”的解释是不同的。他是从诗的教化、启迪、引导等方面的作用与效果而言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