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间能力是指塑造时间的进程,跟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关系的能力。这样的过程可以通过一种被动的形式发生,比如采用某种分割和安排时间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一种积极的形式发生,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分配时间。孩子从童年早期就开始学习他是否能够利用时间,以及怎样塑造时间,他是否只能被动地观察事情发生。
原发能力中的“时间”能力与继发能力中的“守时”能力常常被混淆。“守时”强调的是对时间界限的满足,能否主动或被动在设定好的时间段内达成某种社会行为。“时间”能力是指拥有或给予时间的能力。我是否能给自己时间,是否能给别人时间,例如花时间与朋友或家人闲呆?我是忙忙碌碌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是被时间掌控的人;还是我能够照顾到事情、关系和自己的内心需求,我的时间由我掌控?
时间能力好的人,能够关注到自身的种种需求,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安排、规划时间,重要的是,他能够给自己时间。时间能力不好的人有两个极端:其一,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时间。他的生活会被种种的事情和活动填满,如果真的空闲下来,他反而会不知所措,会恐慌,甚至会觉得浪费生命而自责。其二,不能规划自己的时间,常常随性情所至而安排自己的时间,俗话说“想起一出是一出”。前者是没有时间供自己花,后者是对自己的时间挥霍乱花。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两种时间能力差的人内心常常有冲突或困惑,不能自如、自在、自安。能否把时间分配给自己,与自我接纳、自信、条理、成就等其他现实能力有关;能否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与关系、信任、性、服从、成就等现实能力有关;能否照顾到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统筹安排自己的时间,与融合、条理等现实能力相关。一个人时间能力的分化、细化的养成和发展与其童年时所受的待遇,即其自身的时间经历有关。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更深入地叙述。
大多数受教育的中国人,小时候较少有自己安排时间的时候,尤其是85后的独生子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虽然也要上学,但放学后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由自己支配,先写作业再玩还是先玩再写作业多少能自己作主。85后的独生子女却很少有大块的时间由自己安排,个别家庭的孩子放学、晚饭后、周末甚至很难找到玩伴,因为大多数其他的孩子要么在上各种培训班,要么在家练琴、陪家教。缺少支配和安排时间的体验,会阻碍孩子“时间”能力的发展,他们要么惶惶不可终日,用各类事情占据了自己的时间,又哀叹自己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要么不能有效利用时间,拖延症流行,或者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