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纷纷
第一次看到《圣经》,是在外婆手上,那时外婆已近七十。我在外地读书,放假归来,外婆拿来《圣经》让我读给她听,外婆不识字。
当时我不解地问外婆,你不认字,拿着本《圣经》在手上,看着有些奇怪。
外婆,告诉我,《圣经》陪着她,不觉孤单。
当时不理解她因何而来的踏实感。
我不是基督徒,外婆是基督徒。
外婆让我读的恰巧是《诗篇》23: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念完了,我问外婆,听懂了吗?外婆点点头。我说:“我有些不懂”。
外婆说:“每听一遍,心就安静。”说着,外婆嘴中喃喃地自语着诗篇内容。哦,原来外婆不认字,却早已把文字印在脑中,这又是何等得虔诚和笃信。
我问外婆:“你都能背下来,干嘛还要我念给你听?”
外婆回答:“你读有你的感情,他读有他的感情,听起来就不一样了。这一段,当礼物送给你吧,它是有力量的。”
因为我不是基督徒,所以对外婆的话也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只觉得外婆有点怪怪的。
那一年,假期结束我走后,外婆生病了,卧床不起,但脸上一片祥和,仅仅几个月,就离开了我们。我没能赶上送外婆最后一程,哭得伤心欲绝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外婆走地时候很平静、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
今日,王佩老师的“好中文的样子”写作课中,又一次提到这首诗。我又一次想到了外婆。
现在读来,终于感受到外婆当年的那份淡定。诗篇带给我们面对灾难、面对死亡地那份淡定。每听一遍,心就安静,不再惧怕,哪怕是死亡。因为,死亡是新的开始,死亡是永生。
年少时,有大把地时间可以浪费,生命才刚刚开始,死亡是个遥远地话题。
然而,时光乃上帝手中的流沙,翻手覆手之间,生命已走入中年,恍然间,看到自己从少不更事的孩童成为上有父母,下有妻小的家中支柱。
生活,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了,而是一个家族的事情,自己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亲人的。
如此境地之人,最惧怕的就是和死亡有关的任何信息。来自朋友的,会黯然神伤,感叹生命无常。于是,自己也格外注重自己的身体。每晚命令自己不熬夜、与人争执也劝自己不生气、对于别人的错误尽量去包容。
这两日,死亡的消息一个接一个。
李咏,离去,留给挚爱之妻的是刻骨铭心的痛,一个“永失我爱”四个词,肝肠寸断,痛之不及。
金庸,逝世,从此再无大侠。
印尼客机失事,机上人员无一幸免。
一个个,生命逝去的消息,不免让人心情阴郁,如同行走在“死荫的幽谷”,四处发散着死亡的气息。然而,有耶和华的慈爱,有耶和华的庇佑,我们必有福。我们必住耶和华的殿,直到永远。
有这样的心境,面对生死离别,惧怕和胆怯如潮水般,涌过来,也必将如潮水一般退却会,只要那颗心坚定如潮中礁石,坚硬安稳。任何恐惧都可战胜。
只因,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