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既是游戏的基础,也是人格整合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戒律,即强调什么不可为的规则。遵守规则有助于人格发展出特定性质,但是,自古成大事者,非但能遵守规则,更懂得如何打破规则,从而建立更接近自己或者更适应需要的规则。
历史上,中西方类似这样的思想已经隐含在许多构成文化根基的故事当中,摩西十诫是有史以来对游戏规则最有影响力的讨论。
第一诫:指出了追求最高程度整合的必要性;
第二诫指出了崇拜虚假偶像、将表面形象当作偶像本质的危险;
第三诫说的是不可以神的名义明知故犯;第四诫建议时常留出时间反思价值观;
第五诫强调了家庭团结,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牺牲心怀钦佩、尊重和感激;
第六诫表面上在防止谋杀,其实也在避免群体中出现连续的世仇;
第七诫强调了婚约的神圣性和家庭稳定的崇高价值;
第八诫强调了保证诚实勤劳的人不用担心劳动果实被肆意剥夺,从而让文明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
第九诫维护了法律的廉正,避免它被当成武器;
第十诫警示了由嫉妒催生的怨恨具有最可怕的破坏力。
这些戒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稳定社会或一个可重复和迭代的社会游戏的基本规则。十诫出自《出埃及记》这个经典的故事,不过它产生于规则而又超越了规则,构成了规则的本质。
如果你主动服从于一套传统的社会规则,并矢志不渝地践行到底,你就能获得超越规则的整合。
《马可福音》中有一个与此观点相关的故事。故事始于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圣殿的过程中,他赶走了钱庄的人和商人,并向众人发表了充满魅力的演讲。祭司长和文士听了耶稣的演讲,就想办法要除灭耶稣,但又害怕他,因为人们都对他的观点感到十分新奇。于是这些人开始密谋,想通过几番质问诱使他发表异端言论,从而治他死罪。于是祭司长和文士打发几个法利赛人和几个希律党的人到耶稣那里,想根据他的话陷害他。但耶稣巧妙地回应了这些质疑者,辩得他们哑口无言。此后,再也没有人敢问耶稣什么了。
这段对话表达的真正意义是,恪守恰当的法则可以使人格整合的过程更加靠近所谓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代表了所有良善和公正法则的底层共性。这个理想是单一的,需要被完全贯彻。
随着时间推移,精神可以超越长久的传统,创造出新的教条。
当一个人创造出杰作时,他的学徒期就结束了,因为这种创作不仅证明了他已习得必要的技能,也证明了他有能力创造新的技能。
虽然学成之后的大师有时会做出许多革命性的行为,但他们依然可能是传统的化身,认为自己不是要废掉规则而是要成全规则。因此,他们既是传统的产物,也在创造和改变传统。这种有关创造的冲突也不断在许多经典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其故事普遍都在讲述精神和为权势服务的腐化教条之间的对抗。
如果你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带来改变,而你破碎和矛盾的自我也会变得统一。
这种统一性不仅是通过牺牲、承诺和专注的约束获得的成果,也能在个人层面创造和打破约束本身,乃至在社会层面改变文明。这便是让合理的秩序永存于社会的真理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