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喝酒,四十多岁的朋友经历过一次婚姻后,至今还是单身。
问他对另一半的要求,他非常绝对的说,只有一个条件,要找,一定前提是门当户对。
我深以为然。
想起女儿上大学时,担心她看不清爱情的面目,我曾经写过一个提纲式的爱情的十一条原则,想给她做个提醒,但后来不知为什么没有给她看过。其中第一条,就是门当户对很重要。
很多年前,曾经在石油城市克拉玛依工作过一段时间,发现那里的婚姻都是在一个大石油的圈子里成就,因为整个城市的人群,起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从事着和石油有关的行业和工作。
问过那里的一些朋友,得到的解释就是门当户对的概念,石油对石油,自然就少了陌生和差异,多了与生俱来的亲近和认同感。
之后,又在军垦城市石河子工作,发现那里的婚姻基本上也是在带有军垦色彩的各类人等中成就,也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多多少少都和军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里朋友的解释和克拉玛依的如出一辙,同样是门当户对,顺理成章。
门当户对虽然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很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放在五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近乎明面的规则。
厂矿子弟最终会进入厂矿,和厂矿子女成就婚姻。
铁路、粮食系统、医疗、教育、金融等等行业领域,子女大多会接替父母的班循环往复,最终在同一个体系里成就婚姻。
政府单位子女同样如此,甚至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概念,我很理解。在那个时代里,虽然说自由恋爱也已经成了风气,但以远远落后于现在的人员流通度和信息方便度来说,最大的接触面,就是同一个圈层的人,最自然的认可度,就是对同一个圈层的人,最无障碍的认知,也是对同一个圈层的人。
就像我小时候在那个小小的县城,即便孩子们心里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对于身份的认知,但实际上,政府大院的孩子们自然就是一个团儿,工厂大院的孩子们也自然是一个团儿,来自农村的孩子也自然成为一个团儿。这说白了,就算不说门当户对,实际上,每个人也都像水里的鱼,自自然然的往相同的一类靠拢。
后来,社会表现出爆炸式的发展,结果在很多人心里,婚姻问题越发成为衡量一个时代好坏的标尺。总看到有人拿婚姻的统计数字说话,说以前的时代,从超低的离婚率来看,那是一个纯粹而理想的时代,而从现在超高的离婚率来说,可以证明如今是一个物欲横流和噪杂喧嚣的时代,实在说不上好。
我是不认可这个理论的。因为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只要人具有自己独立的情感,没失去自己选择情感的权利,保有爱的自主,在哪个时代,婚姻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会被时代轻易影响,转而成为证明一个时代好坏的证据。
但在这样的对比中,我还是偏向于认为,用门当户对的概念来说,这是两种我认为有一定必然性的表现。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婚姻的稳固,如果用门当户对来说,它自然具有很好的基础,同样的出生条件,同样的成长经历,同样的生活视角,以及双方家庭互相的了解和透彻,本身就是对于婚姻的一个最好保证。虽然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它有狭隘封闭局限的一面,但放在婚姻里,谁都不能否认它的有效性。
而现在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以往时代的人来说,讲究自我,讲究个性,讲究情感至上,讲究爱不应该被任何事物所束缚。当然没错,只要这爱不被放到生活中打磨。
婚姻从来不是只有爱的,除了柴米油盐之外,还需要说话,还需要交流,还需要有共同的思想和理念支撑,还需要两个人一起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需要两个人对人情世故有大体相同的认识,对家庭的规划,工作的规划,孩子教育的规划能统一在一起,还要处理好两个人原有家庭的不同和差异。甚至就连吃饭的口味,都需要平衡。
想想这些年接触的听说的各种离婚,有哪个不是因为爱走到一起?但所有的离婚,又有哪个不是在婚后,才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碰撞磨合,然后伤痕累累的分手?
所以即便现在我还是会坚持,在一定程度的门当户对之下,有起码百分之七十以上现在婚姻后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可以不存在的。
最简单的说,有相同的学历教育是必须的吧?
有相同的生活经历是必须的吧?有相同的三观是必须的吧?有相同的目标和理想是必须的吧?有相同的生活视角是必须的吧?
当然,对我来说,也许有相同的地域更好,有相同的家庭背景更好,有相同的工作领域更好,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更好,但确实没那么多可能。
爱在一腔热情澎湃汹涌时当然好,但放在生活里,那只是爱的最初级阶段。婚姻才是最终酝酿深度爱情的唯一路径。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婚姻中所有遇到的问题是十,那么门当户对之下,这个十在婚前就已经起码减少了一半。
可同时,我也相信凡事无绝对,爱总有奇迹。对爱这种美好至极的东西,没人有抗拒的能力。所以,不论门当户对也好,坚持爱的纯粹也罢,如何去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式,每个人自然也会有每个人不同的结果。它从来不会因为一种规矩和道理而千篇一律。
是选择沉迷一霎那的光,还是选择沉下心用一生酝酿,谁都没有权利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