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丛新评论好文收录专题李彦国评介专辑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51——53章)(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51——53章)(

作者: 从心丛新 | 来源:发表于2024-01-14 07:26 被阅读0次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51章到第53章,它们分别是《那些年的文字记录》《王金庄的石堰梯田》《煤球炉》。

    第51章的后半部分和整个第52章介绍的都是王金庄的地标——石堰梯田。用什么来介绍石堰梯田呢?当然是用李彦国老师的文章啊!用文字说话是最好的回答。他的文章标题叫《王金庄石堰梯田》,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可让李彦国老师骄傲许久呢,当初李老师写这篇文章,写了很久,花了很多功夫,写到慷慨激昂处,竟然会泪流满面,这篇文章是他用虔诚的心、真挚的情写出来的。

    我是一个外地人,并不了解王金庄的石堰梯田,但通过李彦国老师详实透彻的介绍,我知道王金庄石堰梯田的特点是“往上看,一道堰,往下看,地连片,层层梯田,绕山转。” 仅凭这句话,我想象不出石堰梯田到底是什么样子,但通过李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修筑石堰梯田背后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关于王金庄石堰梯田的介绍,我不再赘述,因为没有谁比李彦国老师更了解王金庄的石堰梯田,也没有谁比李彦国老师列出更详实的记录。

    在这里,我要点评一下李彦国老师的行文特点,都说“文如其人”,也许对李彦国老师文章的分析,能看出李彦国老师的一些性格特点。

    一、开头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王金庄梯田就是从山脚开始,环绕群山,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用石头垒堰挡土直至山顶的雨养+驴养的旱作梯田。”一句话引入,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一下子能抓住读者的心,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我就是被这样激起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开头很值得我学习。

    二、文章思路清晰,一目了然。3000多字的文章用四点来说明,第一点说的是梯田的特点、王金庄地形地貌土质及梯田的价值。每一段的首句概括得干净利落。例如,“就作物的多样性而言……”,“就技术而言”……,“就光照而言……”,“就高度而言”……,“就人文精神而言……”;第二点说的是王金庄的气候特点及降水量。王金庄属于半湿润偏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50毫米。这一点先由黄龙洞清泉讲到了水,为后面的章节《水的记忆》埋下伏笔;第三点说的是“梯田—毛驴—作物—石头—村民”五位一体复合生态系统,着重介绍毛驴及人驴共生文化;第四点说的是乡村振兴可望实现。这一点主要介绍了王金庄石堰梯田的功能,为以后的王金庄申遗工作做好铺垫,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高度。

    三是语言朴实无华,特接地气。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那么多的修饰,大部分用的是简单描写,但就是这样的简单陈述,让人读了格外亲切。

    有一段关于人驴共生的描写特别有画面感。“早晨一块上山,傍晚相跟着回家,人过春节元宵节,驴也过节吃面条。人住北房,驴住南房。驴圈门朝走廊,便于全家人来回走时,随手添加草料。”平实的语言里没有任何雕琢,但足以看出毛驴在王金庄每个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我喜欢这样的语言,那么简简单单,却是那么实实在在,从这样的文字表述里能看出李彦国老师为文的态度、为人的信条。

    四、朴实无华的背后,暗含着深厚的情感。“我没见过她的面,但是她的名字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从此山里人发自内心的拥护党中央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政策。”“王金庄梯田的价值在于她哺育了一代代子孙,吃苦耐劳,坚强不屈,淳朴憨厚,任劳任怨,具有山一样的性格特征。”李彦国老师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尤其是介绍毛驴的那几段,我觉得李彦国老师不像在介绍只会干活的毛驴,好像在向大家推荐多年的一个老朋友,心里满满的喜欢和深深的敬重通过一段段文字慢慢流淌出来。

    读完他的这一篇文章,我感觉那个认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率性可爱的土得掉渣的小老头儿就站在我的面前,笑意盈盈地看着我。

    读到《王金庄石堰梯田》这一章节,还有一段小插曲。我一边阅读,一边想象,我想象中的王金庄梯田应该和小时候故乡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修的梯田模样差不多,中学生们顺着山势,每隔六七米垒起半米高的石头台,台上是一片宽阔的黑土地,左右两侧的梯田对称,梯田中间是一条通往山上的石头路,以此类推,大约有十几级,一路修下去,梯田就初具规模了,这种梯田很缓,它作为矿区中小学的校田地,由老师带领学生在梯田上面刨出垄沟,栽种土豆、黄豆等作物。这校田地没种上几年,“学大寨”那股风就刮过去了,梯田也跟着荒芜了,后来,这些梯田成了儿时的我玩耍嬉戏的乐园。

    李彦国老师的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一步老三庵,满地过子然”,这句话把我难住了,我赶紧发微信问李彦国老师,同时,我又上百度上去搜索,没想到我竟然搜索到了李彦国老师的这篇文章,里边还有关于石堰梯田的一张照片,看到照片里那层层叠叠、蜿蜒向上的梯田,我被震撼到了,难怪王金庄人下田干活中午要在山上做饭;难怪它能成为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难怪修建它用了漫长的700年;难怪它比万里长城还要长!这石堰梯田王金庄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打造出来的人间奇迹啊!

    航拍的王金庄石堰梯田

    关于第53章《煤球炉》。这一章节也是通过李彦国老师的文章呈现的,介绍得十分详实。我比较好奇的是王金庄生火做饭取暖竟然用的是煤炭。我以为王金庄会烧木柴或者烧玉米杆,在我们吉林这边的农村,冬天取暖烧炕用的主要是玉米杆儿和上山砍的柴,家家户户院子前都有一个到两个柴火垛,上面整整齐齐地码着捡来的柴火。

    王金庄人为什么不靠山吃山,而是选择用煤球炉烧火做饭?我想起2001年到2002年,我在北京八大处西下庄住过一段时间,当地百姓烧的是蜂窝煤,一个圆圆的炉子,上面有烟囱,炉子里面放上蜂窝煤,很快,蜂窝煤就变得红彤彤的,可以烧水、做饭、取暖。北京离河北很近,难不成整个河北都烧煤取暖?王金庄的先祖们也用煤炭取暖吗?王金庄烧煤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的木鱼脑袋里冒出无数个小问号,就等着李彦国老师看见这篇文章回答我呢。

    王金庄的煤球炉功能还挺齐全,可以烧热水,可以烤地瓜(那小烤箱里烤出的地瓜一定很好吃),可以做香喷喷的小米焖饭,还可以取暖,煤球炉的功能并不亚于我们使用的燃气灶,这么看来,王金庄人真有生活智慧。

    我原计划是读五章写一篇读后感,但计划不如变化快,读着读着,我发现剩下的几章都与水有关系,所以写到这里,我准备就此停笔,把关于水的内容放在后面一起去听、去读、去写。

    我想,在干旱缺雨缺水的王金庄,关于《水的记忆》及有关水的内容一定很有看点,里边一定会有精彩的故事,也一定会让我生出很多感慨与体悟,这就是《太行山下王金庄李彦国》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51——53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vq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