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读过的最煎熬的一本书,但因为“清理书柜”运动正如火如荼,再难的骨头也得啃。
首先是文化差异。这要从买这本书时说起,当时我是被书名骗了,本以为内容应该是洋洋洒洒,从人类起源讲到未来展望,不成想打开之后,却发现我们的房龙老先生,颠来倒去就没有离开过西欧,后来勉强跟随殖民者去北美转了转,其他地方的“人类”就基本没有提及了。限于我对西欧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导致读起这本书来非常吃力,一串串兴亡的纪年,一个个国家的名字,一场场忙跌的战争,就如街头杂货铺前飘动的糖纸一般,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看不一会儿就被搅的晕头转向了。
但也记住了几个伟大的名字,罗马、希腊、拜占庭,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埃及艳后……由兴到亡,不论这些国家、英雄当年多么风光,历史的车轮却从来都毫不留情,滚滚而来将他们碾压成泥。是的,读历史,让人可以开拓视野,大开大合,发现规律,预判方向,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是宗教。从字的行间,我发现房龙老先生似乎对宗教很看不上眼,瞅准了机会就冷嘲热讽几句,让我读来时常捧腹。老先生已经看透了宗教的本质,将它初期的建立、中期的维持、后期的腐败写的明明白白,并对因它而挑起的诸多战争深恶痛绝。文中主要描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东方宗教很少有涉猎,只草草介绍了几句佛教,而中国土长的道教仅仅有只言片语,把老子说成了道教的创始人,这显然是错的。
对宗教的态度,我与老先生不谋而合,我本身是个不信任何宗教的人,对世界各大宗教基本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做评论。很多人认为,信教才是有信仰,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信仰可以很宽泛,它可以是一种哲学,也可以是一套理论体系,甚至是一种秉承的信念和准则,只要我觉得生命有它存在的意义,那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信仰的存在,而且我正在为了信仰而活。
再次是叙事方式。西方与东方写书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个在小时候看外国小说的时候就发觉了。比如咱们写《三国演义》开头一句基本是总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让人一下能了解个大背景,便于后面的理解;西方大多不同,一般会从小地方开始写,慢慢引出来一个恢弘大时代,比如《人类的故事》中,开头就是“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叔叔答应带我进行一次值得回味的探险……”然后写到了大钟,写到了教堂,写到了老人讲的历史故事……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对西方历史本来就不熟悉的人来说,读起来非常吃力,往往都是读到后面,知道了事情大大概脉络后,再回来补充一些细节,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难啃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