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何已被证伪的观点会代代相传

为何已被证伪的观点会代代相传

作者: 知璞 | 来源:发表于2017-11-02 01:12 被阅读17次

    我常常惊讶于很多已经被人们多次证明过有弊端,且会造成不良后果的观点依然会广为流传,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约两年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悲剧,作者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将“哭声免疫法”实践于自己尚在襁褓的儿子身上,结果造成孩子三四岁便患上抑郁症。“哭声免疫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的,他认为温情过剩会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他提议,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不能心软。而此方法早在1959年就被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证实是错误的。后来,我上网百度,关于“哭泣免疫法”的帖子最早大概出现在2011年,确实在中国火过一阵。50年的时光,自哈代之后还有很多人证明了“哭泣免疫法”带来的不良后果,但依然无法阻止其漂洋过海并影响一批人。

    关于“哭声免疫法”被误用,我认为是可以被理解的。《社会心理学》中提到:“当人们听到一个观点时,总是自然地选择接受,直到接触到相反的观点;如果接触不到相反的观点,则会一直相信下去。”人类有接受观点的思维惯性,而打破这种思维惯性的方法就是接触相反的观点。虽然“哭声免疫法”早在美国被推翻,但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递很缓慢。即使近十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但对育儿的热门关注也只是近些年的事,在此之前,网络上并没有现今这么多的关于国外育儿理论和方法的信息。在“哭声免疫法”确实有其道理,并且相反观点(哈代的理论)不易获得的情况下,母亲犯错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不久前遇到的一件事情则让我意识到,即使相反的观点容易获得,被证伪的观点也依然会代代相传。那天我去画室体验油画,听到同在画室学习的中学生和画室老师闲聊,中学生聊到了自己的学习问题上,孩子听起来对学习兴趣缺缺,却又不得不继续熬下去,他说:“等到考上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就可以玩了。”我听后有点回不过神,因为那个孩子的观点正是十年前我的观点,而现在只要百度一下“上了大学就可以玩了”,就可以看到满网页的对这个观点否定的信息。我一直以为我之所以会接受这个坑爹的观点,是因为家乡的封闭和落后。但是十年后,在深圳这个最年轻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这个据说几岁的孩子就会使用各类电子产品的时代,依然有人对这句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话深信不疑。说不定以后还会按这句话实践,然后继续造成遗憾。

    当一个错误重复地在不同人身上出现时,就该引起警觉了,因为这意味着身为“愚蠢的人类”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类似的错误,而且错误还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这类错误常常是由我们的思维习惯导致的。《社会心理学》解释说:“说服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它所激发个体的思维反应方式。我们的大脑并不像海绵一样能吸收干净所有倾入其内的东西。如果信息唤起了我们偏好的想法,那它就会说服我们。”

    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接受我们所偏好的观点。“哭声免疫法”确实很符合大多数母亲的偏好,因为它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母亲省力的乖婴儿。再加上溺爱孩子确实会带来不良后果,这套理论自然很容易让人深信不疑。与“哭声免疫法”相近的观点还有中国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孝子”观点同样流传了非常久。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偏好会带来一些好处时,人们主动地思考和搜寻相反观点的意愿会很低。对于受初高中学习折磨的孩子,自然更愿意相信这种折磨是有期限的,即上大学之后会结束。这种“折磨有期限”的想法可以帮助孩子扛过枯燥无味的中学阶段,而打破这种想法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挺过高考。所以,孩子们不会主动搜索与“上了大学就可以玩了”相反的观点。

    综上所述,接触相反的观点可以有效地阻止我们被已证伪的观点说服,但是相反观点有时候却并不容易获得。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重视自身偏好对说服效果的增强作用。偏好不仅导致我们更容易接受一些观点,而且,当偏好会带来一些好处时,人们主动地思考和搜寻相反的观点的意愿会很低。所以,自身偏好和接触不到相反观点是导致已被证伪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已被证伪的观点会代代相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wn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