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儿子跟我去苏州玩了一趟后,回来就变得越发挑剔了。
“妈妈,如果我们家也能有一个假山就好了!”
“妈妈,为什么我们家的屋顶不会飞呢?”
“妈妈,如果我们家的门上也能刻上好多的小人、蝙蝠、云朵该多漂亮呀。”
跟着孩子的目光,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打量生活了五多年的屋子:二楼,三室一厅,白墙木地板,这和雕梁画栋的苏州古镇老宅比起来真是太单调了,怪不得5岁的儿子挑剔,不过,这也是他头一次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建筑包围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楼,就有各式各样的建筑,然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很少认真的关注建筑本身。孩子的感受器远比成人丰富,他们天生是捕捉信息的能手,对于身边的高楼大厦、平房瓦舍、绿地园林,他们即生活在其中,也在时刻体会由建筑散发的氛围和情感。比如,孩子更喜欢圆润可爱的房子、五颜六色的建筑外立面、迷宫一样的通道等等,家长大多会把这种偏好归结于孩子的童心,但如果再仔细想想,其实是建筑本身对孩子产生了影响,这些建筑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功能需求之外,也通过各自形态各异的造型,吸引孩子的注意并使之产生感受,而这种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审美和认知。
作为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长大的一代,孩子的成长和建筑密不可分,在触目可及、朝夕相处的环境下,建筑可以作为最好的载体,直接向孩子传达非常重要的信息。尤其是在中国,华夏5000年历史文化的浸润使得中国建筑已经远远超越了本身的物质属性,承载了更多文化上的意义。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在中国,建筑就是凝固的文化。
从建筑的角度带领孩子去关注生活、理解文化需要父母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很多人走到这里就被吓回去了,除非专门研究建筑的专家或者导游才能把建筑中的小知识讲得头头是道吧!其实,随着知识共享和信息扁平化传播时代的到来,这些都不是问题。首先,你需要一本关于建筑常识的小书,比如《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它能帮你一站式解决关于中国建筑的所有疑问,专业实用、方便及时,可谓是居家必备的好书。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一改建筑著作严肃高端的形象,采用了鲜嫩的粉色封面,书名也使用了可爱圆润的字体,似乎着意让建筑知识变得有趣一点、轻松一点,不想给读者太大压力。其实,要让建筑知识变得简单有趣却不失专业深度,作者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是做不到的。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张驭寰。
要说张驭寰,你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的老师你一定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梁思成。梁思成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而张驭寰曾担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多年。张驭寰出版学术专著50余本,这本《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集合了张驭寰对于中国建筑常见疑问的解答,以及他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古建筑考察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仔细梳理了中国建筑文化系统,讲述了城池宫殿、佛寺庙宇以及结构装饰的前世今生,并且不遗余力的强调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以及古今建筑关系的融合与处理。读完本书你一定会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印象,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等你带着孩子去古镇老宅游玩时,不需要导游,你也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述一块砖、一片瓦背后的故事。
1.知识点罗列清晰,覆盖面广,像字典一样好用
张驭寰以“一点通”作为书名,已然透露了他的本意:让建筑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一点就通。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这一点从目录就可以看出来。全书分6个部分:建筑综述、城池宫殿、佛寺庙宇、其他类型、结构装饰、保护修复。而每部分的内容都以提问的形式逐条展开,比如:
马克·波罗到过的元大都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唐、宋、明各代的塔有什么区别?
古建筑中的斗拱有什么作用?
“雕梁画栋”是什么意思?
塔能屹立多少年不倒?
这些问题不是随便想出来的,而是张驭寰应邀赴美国、日本等海外几十所大学讲学过程中,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最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呈现在书中。
IMG_3762.jpg
以提问作为线索的好处就是直接、清晰。全书100个问题,覆盖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到宫殿建筑图、城市设计,小到屋、瓦、梁、柱,你能想到的小知识点都能找到,并且像字典一般罗列简明清晰,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快捷。
2.实现知识人性化,打造人人能看懂的建筑小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某某学者专家写的论文著作,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第二反应就是“不想看”,似乎有一大堆定义推论、生僻的学术词语迎面砸来。的确,一些学术性强的专业知识和大众之间天然就筑起了一道高墙,久而久之,这些专业就变得难以亲近,甚至遭到歧视和隔离,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如何将艰深的知识扁平化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就是“知识人性化”很好的典范。尽管张驭寰已经是中国科学院教授了,但是在字里行间却看不见学者的架子,他坚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建筑知识讲得有趣易懂,将建筑知识拉回到人们的常规语境中。
比如在讲到原始时期的人的居住环境时,他说:“我们可以想象,在岩洞里居住,空间那么大,地势不平,又没有隔墙,阴冷潮湿,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人们在那种情况下,是难以忍受的。于是从山洞里走出来,寻找安适居处,开始挖穴而居。”旁边还配了一副素描画,图文结合,直白的告诉你古人穴居的历史。
IMG_3763.jpg IMG_3771.JPG对于孩子而言,文化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习字、背诗、旅游、唱歌都可以成为文化学习的起点,重要的是父母要帮助孩子打开学习的渠道,用更加多元的角度引导孩子去领略华夏文明的精彩。建筑作为最常见的文化载体,却极其容易被人们忽视,这其中有学术高墙阻隔的原因,随着知识人性化的到来,《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为孩子们认识中国文化构筑了又一条丰富精彩的大路。
3.最好的旅游指导书,让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出去旅游过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这几乎是对游客真实的写照了。我们总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其实不仅要在路上,更要在对的路上。尤其在成为父母后,我们总希望多带孩子出去见识世界,如果还照着以前的样子旅游,孩子的见识并不能提高多少。如何改变这个情况,其实《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间接给出了答案。
书中有一篇讲到江西:“从江西全省来看,南有大庾岭,为古迹旅游胜地;西有井冈山革命圣地;东有三清山,为中国道教之一派;正北为庐山,庐山之下有东林寺和西林寺,乃佛教名寺,还有白鹿洞书院。”
IMG_3770.jpg
讲到中国传统名居都是合院建筑,特别例举了北京大宅门:“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IMG_3765.jpg IMG_3773.JPG
讲到古建筑的屋顶,例举了紫禁城:“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再次一级的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
IMG_3772.jpg
试想,如果在知道这些小知识之后再去游览景点,眼里看到的一定又是另一番景象,你会关注他的屋顶是什么样的,房子的朝向,山水的故事,当你带着目的去旅游时,一定不会“什么都不知道”了。《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完全可以作为旅游指导书,依循着书中罗列的古建筑,制定一次建筑主题的旅游计划,带领孩子做深度游玩,即巩固知识又增长见识,这才是真正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不仅将与中国建筑相关的知识一网打尽,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国文化的理念。不论是简明清晰的文字风格,还是知识人性化的内容设计,张驭寰作为古建筑专家,始终在努力让建筑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通过追根溯源,试图在古今和新旧之间建立联系,将文化作为建筑发展的线索,串联起一座座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古塔,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古建筑历史画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