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算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因为感觉这首诗看起来很消极,表达了一种事事循环的无奈,该如何理解《好了歌》?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8802/eb4f0ec9a0304d83.png)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上散步,听跛足道人吟唱了这首七言古诗。跛足道人自己还作了解释::"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全诗以“世人都晓神仙好”起笔,重复往返的句式中,形成迂回曲折之美,感情层层铺垫,引人深思。且全诗不对仗不押韵,直白浅近,读来朗朗上口。
在这首现实主义批判的七言古诗背后,分明站着冷眼热心的曹雪芹。批判不仅是为了控诉,其实是为了提醒人们在追逐富贵浮云之外,不要忽视了奋斗、真爱、感恩、孝顺这些人类最为珍贵的情感。
这首诗相当于整部书的感情基调,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感情基调,用冷静客观笔调抒发最真挚纯粹的思想感情。
小说最核心的人物肯定是贾宝玉。曹雪芹肯定是想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想。那么,他想通过贾宝玉具体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思想?或者说他通过这个人物在进行怎样的思考?
我们来看看作者为宝玉设定的最后出路,在前八十回中宝玉一直都不喜欢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在后四十回,黛玉死了,宝玉和宝钗结婚了,在宝钗的不停劝诫下,宝玉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和他的侄儿去参加了科举考试,本来和侄儿约定好考完试相约回家,但是侄儿没有等到宝玉。
其实应试之时,他们家族基本已经败落,大观园被抄检,虽然父辈在被革职后,皇上开恩又归还了官职,但整个家族的威望在整个贵族社会或者说相比以前,已经退步了许多。
家族长辈便寄希望于科举考试,希望叔侄二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职,重振家业。但是宝玉在参加完科举考试后便消失了。
相比之下,后四十回的喜剧效果,对前八十回的悲剧艺术魅力进行了破坏,但是宝玉的命运轨迹基本还是比较尊崇曹雪芹的人物塑造思想的,他为何会选择消失?这个消失就是对曹雪芹思想的一种回应。
虽然叔侄二人都金榜题名,但是全家仍然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
后来,宝玉的父亲乘船时,看见宝玉突然出现在岸上,当时正在下雪,宝玉朝着父亲磕头,然后跟着一僧一道消失在了冰天雪地里。
宝玉的结局也就是《红楼梦》的结局,所有的故事都消失在了大雪上面,天地间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雪花,轻舞飞扬。
大雪笼罩下的世界象征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虚无境界。之前所有存在过的东西, 最后都消失了,了无踪影。
《红楼梦》给我的感觉还是比较偏向佛家思想。《好了歌》描述的也就是一切皆空的人生体验,一切到最后都是虚无,都是幻灭。
这可能也是曹雪芹本人回顾他人生经历所作的总结,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华丽的梦。
《红楼梦》原本也是曹雪芹回顾自己人生时的一场梦。虽然这场梦看起来很真实,无论是宝玉还是金陵十二钗,所有鲜活的人物最后都消失了。
他为何要去回顾这场梦?其实曹雪芹当然知道人生是虚无的,名利富贵都是幻梦,他也知道这些故事早已经消失了,无法再回来。
但是他还是要去做无意义的抵抗,他以自己心血凝结为文字,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写下来,让自己重温这场华丽旧。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记住这个故事中所有美好的东西,被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人物、情感和思想所打动。
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的虚无,我们要学会接受世事无常,但是不代表我们就该放弃挣扎,我们也要相应去做一些努力,去和命运做抵抗。
我想,这也是曹雪芹去写这本《红楼梦》的初衷吧。所以这首《好了歌》其实表达的也不过是曹雪芹本人写作《红楼梦》的本心吧,也确实可以理解为它是整部小说的中心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