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13

2018-12-13

作者: 雅呲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6:12 被阅读0次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看不到自己的灵魂

    我现在习惯了去阅读一些书籍,这样的说辞可能太做作,而且有显摆的嫌疑。其实我没有针对谁或者事,换个角度去解释就是,生活本来就不易,不要苟且的活着,毕竟还有诗和远方。我就是典型的被生活暴击之后,无处安放我那随时可能爆炸的小情绪,只有躲在角落畅想一下远方,然后孤独的把看书当作是我灵魂的旅行。

    被生活暴击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我想我只是众多无名之辈中的一员。暴击过后的那种卑贱感会不停的侵蚀自己的灵魂,一次一次的否定自己,如果跳脱不及时,生活的折磨就会如影随形的跟着我,比如:同事之间有意无意之间露出鄙夷的眼神,朋友之间或多或少不经意间过多的关心,家人那带着无比期待的眼神中透露的失望......,这些都会触碰我那敏感的神经,让我如堕深渊,我看不到世间所有带颜色的东西,我只会觉得那些可能都是在讥笑自己。卑贱到极致后的情绪可能敏感到,只要别人在笑,我都会觉得那是在笑我。草木皆兵的神经就是达到崩溃的边缘,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降临。

    跌入无间地狱的我,不知所措,潜意识中好像一直期待着那根稻草。

    一天,我在教导儿子说话的时候,看见练习对话中写着,“我是谁?”,我感觉脑子里除了嗡嗡的响声,其他的我都听不见了。我内心又一次认真而且缓慢的、一字一字的问自己,“我是谁?”,我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灵魂出窍了,或者说一直沉睡的灵魂睁开了一条缝。

    这时,儿子摇了摇我的手问:爸爸,这几个字怎么读?

    我机械的回答:我...是...谁?

    儿子跟着读了一遍,又问:那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慌乱之中,我只能用我叫什么这个问题代替这个问题搪塞儿子。

    我很懊恼,我没有没有办法跟儿子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是谁?要干什么?

     从书籍上我追溯到两千年前,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就刻写着“know thyself”(认识你自己),时至今天,仍然有摇滚乐队在歌曲中寻找“我是谁”的答案。短短的三个字面前,我无法为此问题找到完满的解释。

    追问自己我是谁,就是一种自我求索。

    在我对这个问题在追思,在书籍当中寻觅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一直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扮演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有些时候,我就很纳闷,为什么会是这样。

    站在镜子前面,我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皮囊,看不到我的灵魂。

    我尝试用另外一个维度去思考问题,就好比说,今天聚会,新老朋友交叉在一起,肯定有不认识你的,如果别人想认识你,肯定不会直接问你,他只会问其他人,我这个人是谁?当然朋友就会介绍我是谁,性格怎么样?一来二去,大家就熟络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我是谁?这个问题不是我在回答别人,而是我的朋友在回答。这就解释了前面我说到的,我一直生活别人的眼中。

    毕竟作为人,是一种群居性的生物。在我的生命过程当中,就会以我为社交中心聚集成一个圈子,圈子当中,我肯定害怕掉队,害怕不合群,害怕与别人不同。彼此融合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个选择,在“失去自我”和“融入他人”之间做选择,天性使然,我宁愿“失去自我”,也不愿脱离“他人目光”的捆绑。这种对外界评价的执迷,只能让我与灵魂之间越走越远,直至看不见自己的灵魂,淡忘了“我是谁?”这个基本的问题。

    追本溯源之后,跳脱出那些宏观视角,我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大千世界,我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宇宙万物里的尘埃。但是我不想画地为牢,我的人生不想被他人定义,我知道认知真实自己的路很漫长、很痛苦,但我仍然愿意上下求索。

    愿我以后的成长之路,不在遗落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db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