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大家对这首诗是否似曾相识?不错,它就是现今社会上流传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但是,我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一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在没有读过下面这首时,大家都以为上边那首是没问题的。如果两首一起读了,是不是开始觉得有点懵了?这两首诗到底哪一首才是正确的?难道我们没有见到颜真卿的原稿就无法判断了吗?
不是的,我们只要了解了近体诗的格律,就很容易判别哪一首是错误的、哪一首是正确的。
从这首《劝学诗》的形式来看,它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它的格律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再结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看这两首诗的平仄——
一)三更灯火五更鸡,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正是男儿读书时。
仄仄平平仄平平
黑发不知勤学早,
仄仄仄平平仄仄
白首方悔读书迟。
仄仄平仄仄平平
二)三更灯火五更鸡,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正是男儿立志时。
仄仄平平仄仄平
黑发不知勤学早,
仄仄仄平平仄仄
白头方悔读书迟。
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显然第一首不合平仄,而第二首非常符合平仄。所以第二首才是正确的颜真卿的《劝学诗》。
还有一些诗,它的格律完全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判别它是不是原作呢?这个就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古文字学知识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是大家很熟悉的杜甫的诗作《绝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有什么不妥?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不妥,所以也很少有人看得出来。但对古代的人来说,问题就大了。
这首诗事实也没有对原诗作了大的改动,只是改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第一句第二个字,它把原作的“只”字改成了“个”字。它这样改的原因,大概是为了现代初学者更好地理解近体诗的格律。因为“只”字在古汉语中念入声,属仄声。现代汉语中“只”字是念平声的,现代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改作了一个念去声的“个”字。但在古代,人们把“两只黄鹂”说成“两个黄鹂”,就像我们今天把“两张红纸”说成“两个红纸”那样,显得怪怪的。谁要是不信,且能够从古代的文献中找到小鸟的量词用“个”字的,我本人愿输五毛钱。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想和喜欢古诗词的朋友说:我们学格律诗词(包括阅读和创作),除了要了解格律之外,还要多学习古文及古文字学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