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读到一篇李银河老师讨论关于中国人信仰问题的文章——《银河观点:信仰的功能及其替代品》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李银河教授对于中国人信仰问题的观点——我们用祖先崇拜代替了宗教信仰的功能。同时,李银河教授也在文章中提到了“家庭本位”一词。在这里,我想就“家”浅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什么是“家”?我曾看过一个解读——“家”在上面一个“宀(宝盖头)”,下面一个“豕”字。汉字中,但凡有“宀”的字,大多都有房屋的含义。“豕”为猪,指代用来祭祀的级别。用猪羊等祭祀的宗庙就是家,这个就是华夏民族中家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祭祀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无祭祀,则失祖宗,失敬畏,坏社稷,害子孙,遗祸无穷。”久而久之,宗祠祠堂就成了家的最基本定义。所以即便我们没有所谓的西方宗教信仰,“家”却是我们情感的归宿,但凡有点仪式感的中国人,都会把家作为一个神圣之地。
中国人讲求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于是某种程度上,屋子就成了家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家已经不是仅仅指一个简单的房屋,也不是简单的指代在世的亲人。它是生命的发源地。
我们常说“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其实就是反应了我们对家的一种信仰和依赖,家就是支撑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其实,细细想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怕做错事,而是怕做错事了以后连累家人,而我们中国古代最重的刑罚莫过于“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之类。为何如是说?相较于其他的刑罚而言,“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已经不仅局限于对个体的惩戒,而是对存在的消灭;同样的,它也不仅限于对肉体上的残害,更是对精神的扼杀。还有比这更残忍的惩罚吗?
这样看来,家和西方宗教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纵观现在最热门的民生问题,例如房价问题、医疗保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离不开对家的基本认识,如果忽略了家对中国人的精神有着极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我觉得“家”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如是说,我们国家近年来一直强调树立良好的家风,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抄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