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贾平凹先生这本书的时候,我浏览了一下目录,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先生经历的一些事儿和对某些人生世态及事物的略谈,普通得再普通不过了,而且让我不解的是,此书是由众多散文、短篇组成,却为何取名“自在独行”呢?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后,忽在不屑和茫然中彻悟。透过先生的思域,我对“孤独”和“自在”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读这本书,犹如泰山顶上看日出、竹林深处觅清幽,让我感受到,在这平凡的世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那便是“孤独”的力量;还有着另一种活法,那便是“自在独行”。
平凹先生是孤独的,他却享受着这种“孤独”,他就如陡峭崖壁上的一棵孤松,孤独而坚韧着,在第一章的《西大三年》和《敲门》中都可以看出,平凹先生的这种“孤独”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孤独,先生并不是不谙世事,他还是会交朋友的,正如他在第二章的《朋友》中写道:“朋友多多益善,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中游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平凹先生的这种“孤独”,不是孤僻的性格,而是一种至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尼采所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正是这种“孤独”的境界,给予了平凹先生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洒脱。在平凹先生的眼中,看到的是和我们一样的世界,然而在先生心中,却看得比我们透彻,在第二章《默默看世界》中就能充分体现。先生是站在生活之上看人生,道出了人生世态的真谛。这些无不来源于先生的“孤独”境界。
平凹先生是自在的,他的自在并不是生活上的富足和闲散,而是思想的广袤、灵魂的不羁。在第三章《独自走一走》和第四章《独处的安宁》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先生对世事和万物的自在情怀,先生已经将这种自在的情怀转化成对生活的态度,对物的喜好,并不是玩物丧志的欲望熏染,而是对自然和生活由心而发的热爱,这一点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如今,我们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免会产生烦躁的情绪,我们虽然不能拥有和经过像先生那样的物儿和事儿,但是我们能读一读先生的书,给我们平凡的生活多汲取一些养分,让我们焦躁的内心多一些自在情怀。
平凹先生的自在情怀俨然已经升华到禅意境界,这在第五章《自在的禅意》中得到了完美映射,先生对景和物已不是简单的热爱,而是身在其中,情感交融!先生的这种大境界和大情怀会感染每一位读了这本书的人,让他们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用先生的话讲:“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像平凹先生一样的“孤独”境界和“自在”情怀,都能做思想和灵魂的行者,行者无疆,自在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