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4939/72fc764ec98000c4.jpg)
相信每一个爱书之人都曾或多或少会给人推荐书、或者送书,特别是那些自己曾爱不释手、甚至改变过自己的书,出于帮助他人的目的或真心想为他人好等原因,就想把自己认为的好书推荐给别人,然而现实却是,有时候别人读完居然完全无动于衷、甚至和你当时读完受到极大震撼或改变了你的这种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或许会禁不住想,“书是好书啊,但为什么发生在你身上的震撼和变化,就没有发生在你的朋友身上呢?”
这和每个人当下的认知和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近期刚读完稻盛和夫的《活法》,而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听过不少人推荐,最近又有一位做企业的人推荐了这本书,而且一再强调这本书对自己的帮助太大了,书里道出了做企业的真谛。
《活法》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企业活下去的方法,稻盛和夫通过自身几十年来的经验积累,向我们道出了他认为企业能够做下去并且活好的最重要一件事是遵循人世间最美好的那些美德,包括真善美、不作恶、利他等等。
作为推荐这本书的创业者而言,她自身正带着企业远航,对于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必然足够敏锐、也足够需要,相信也应该阅读了不少管理类的书籍,其中这本成就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的掌舵人所讲的守正道之书,对任何一个创业者而言,可能都有足够的说服力。
读完以后因为相信,所以迭代了自我对做企业的认知,因此自我认知在读完这本书后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是因为工作需要去读的,结果也确有帮助,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就是一本极具震撼的引路之书,甚至把这本书比作黎明前破晓的太阳都不为过。
而对于任何一个不做企业的人来说,因为书里讲的是如何让一家企业活下去,这个话题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度和效用度较低,因此当一位创业者和一位非创业者分享这本书时,即便非创业者读完了,认为好像蛮有道理的,也不大会有哇塞、哇喔的顿悟时刻,因为自身经历的局限性限定了阅读本书的效用。
相同的道理,当董宇辉在直播间和大家分享让他感触颇深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可能直播间很多人下单了,但能够拿到这本书读完的或许不多,一是这本书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读,二是如果小说的情节没有吸引到读者,那么就不会继续读下去了。
董宇辉对这本书有着深刻感触多半是在一个特定时间或特定阶段,这本书的文字让他有了认知上的升华,甚至也有着生活上的映射需要,才会如此感慨和受用,而当下的读者如果不是这样的阶段和状态,就自然不会有同样深切的感触了。
所以,如果以后再想推荐好书给别人时,可以不用抱着可能和你一样顿悟的奢求心态去推荐,就不会让自己感触那么大的诧异或惊讶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自身当下的阶段和情况,而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渴求和向往,书籍本身就是满足我们自身独特需求的一种方式,娱乐价值也好、解惑价值也好,个体认知和需求差异决定了书籍对每一个人不同阶段的不同效用。
参考书目:
《活法》,稻盛和夫,东方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