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一门考的就是语文。作为组长,我需要在考试期间巡查,再看一下试卷是否有问题。
第一眼看到试卷,我有点慌,考甲骨文和隶书,没讲过。考到的古诗不多,但那几句也不是每句都复习到了。没让学生重新默写过关,只是把默写纸上的内容过关了一遍。
整张试卷看下来,其实不难的。题目很灵活,但主要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并没有说要把学生难住。最重要的是,很多知识是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只要是认真听的学生,是可以答出来的。
在巡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能做到认真答题。我们的监考标准很高,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很赞的,答题时候认真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力去完成。这一点就非常棒了。
在等待学生考试的过程中和袁校做了很多的沟通。平时和袁校沟通的机会不多,也不擅长和领导沟通。这一次,我们坐在一起,有了一些分享的想法。
首先,袁校认为,我们的课堂要改革,尤其是语文课堂,需要让学生多讲,让学生多表达。其实,不仅是让学生多表达,也要让学生多写,多思考。总之,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说起这个,我讲起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尝试。
上周,我做了一个讲诗团的尝试,选几位学生来讲古诗。课外古诗四首我还没来得及讲,干脆放权给学生,让他们来讲。于是,我选了班级的前四名来讲这四首师,每天一首。每天学生讲诗大概需要花七八分钟的时间。但我觉得这个时间很值得。一方面,学生去用心地准备要讲的古诗,并且他需要安排讲的顺序,讲的内容,这就是讲诗的策略。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用心去听。他们会觉得这很新鲜,也会用心去听,并且提出自己的补充或者疑问。
一周做下来,效果很不错。学生能够从诗题、作者、背景、诗句以及情感来分析诗歌,这就是一种方法的渗透。而要实际操作起来的话,需要先和学生探讨一下评价的标准,针对这个评价标准进行讲诗的准备,效果会更好。再比如,讲诗可以讲课内的诗,也可以自由讲课外的诗,还可以将同作者的两首诗一起讲,或者讲主题相近的两首诗一起讲,还可以加入题目来讲。总之,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设计的时候可以层层深入,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另外,评价标准也要跟进,让讲诗的效果更好。
另一个是名著阅读。上一次名著阅读课,我让学生来介绍文章内容,并且同学来提问。那一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活跃,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那一次课堂结束后,我的心里是很震动的,学生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因此,之后的名著阅读课,我会让学生去计划阅读时间,每天阅读的数量,如何记录等等。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事。
还有一个关于项目化的构思。上周在值周的时候,我们发现好多学生把蔬菜都倒掉了。问其原因,不好吃,太淡了,不喜欢。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蔬菜的价格很高,营养含量也很高。吃蔬菜,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如何让同学们愿意吃蔬菜,我觉得可以做一个项目化的实践。而且这整个过程也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周六的讲座里就讲到,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很多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在做中学会了。
1.学生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为何不喜欢吃蔬菜,有哪些原因。调查结束后绘制柱状图和饼状图,明确有哪些原因,并找出三大原因。
2.针对这些原因,如何去解决?小组和作,从不同的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一些同学不了解食物的价值,可以去找一找食物的营养价值,相关的知识搜索能力就体现出来了。还可以将食物和超市里同学喜欢吃的食物做对比,这就需要会看说明。
3.根据搜集的资料,可以写一写营养报告。还可以制作蔬菜的展板,画一画蔬菜,并在旁边以植物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写一写食物的自我介绍,并上台介绍给大家(戴上蔬菜的卡片)。擅长绘画的同学可以画出蔬菜。
4.还可以到菜场去了解一下蔬菜的价格,周末自己去买菜,做一顿饭,计算需要的金钱和时间,感受背后工作人员的付出。写一写从食物中感受到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联,体会我们从世界中得到的帮助。
5.还可以采访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感受。制作采访提纲。
可以做的事情真多啊。该怎么将想法落地呢?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阅读,肚子里有东西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