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之四
■ 湖 山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在新年元旦发表国情咨文时,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下使《道德经》的英译本在美国热销了几万册。
一个美国总统,谈治国理政,为什么要引用中国古代圣人的名言?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七个字,蕴含着高等的政治智慧,深邃的管理哲学,务实的治国方略。不少帝王信奉它,不少能臣践行它,它的影响穿越千年,远播世界。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不要瞎折腾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见于《道德经》第60章的开篇。烹,即煎、煮;鲜,就是鱼。在这里,老子把治理国家比喻为煎小鱼,这个比喻十分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唐玄宗在《御注道德真经》中评述:“烹小鲜不可挠,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矣。”煎煮小鱼不能反复翻动,治理大国政策不能频繁变动。政策频繁变动就会劳民伤财,煎小鱼反复翻动鱼就会烂碎。
老子提出的这个命题,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王朝完全失控。每个诸侯国内部,又是争权夺利,政权频繁更迭,今天我上台,搞一套政策;明天他上台,又搞一套政策。这样变来变去,就像煎小鱼一样频繁的翻动,忽左忽右,忽东忽西,让百姓无所适从,备受煎熬,政局很不稳定。
老子想力挽狂澜,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于是向诸侯们提出了这样的忠告。
二、改变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子的这种思想源自《易经》,有人说《道德经》就是为统治者解读《易经》的,《易经》是讲变化的,《易经》变化的三原则就是: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更不能频变。
所以老子首先强调,治国不能乱变、不能频变,如果执政者的政策反复多变,政出多门,花样繁多,就会产生内乱,造成社会动荡,灾祸滋生,国无宁日。尤其是治理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更要注意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不稳定,天下就不安定。
当时大的诸侯国,范围相当于现在的一两个省,有的范围更大一些。国家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就相对要更复杂,国事、家事、天下事牵扯在一起,治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好的政策,没有理由要改变
其次,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告诉那些大国诸侯们,治政不是儿戏,必须像煎小鲜那样小心翼翼,不急不躁,不要轻率决策,不要胡作非为,不要反复折腾,应当慎重稳妥,适可而止。上不乱,才能下自安。
有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建国初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丞相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产的治国措施。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社会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曹参审时度势,实行“无为而治”,有人觉得曹参无所作为,曹参回答说:萧何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为什么要变?曹参的“无为”就是为了不折腾,由此留下了一段“萧规曹随”的佳话。
四、举重若轻是一种领导风度
再次,老子把“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统治者个人的人格修养,他认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应该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境界、气魄和风度,把治理一个大国看成煎小鱼那样平常,那样轻松自然,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不要像有些人那样,没有定力,没有风度,大惊小怪,喳喳呼呼。
五、以道治国,人与鬼神互不相伤
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大道”境界,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是用“道”来治理天下,鬼就不灵验;不但不灵验,神也不会伤害人。不但神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人和鬼神互不伤害,因此德就整合在一起了。
老子在这里谈到了鬼神,但他绝不是疑神疑鬼,因为老子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只是借传统形象化的鬼神,来说明道的作用。如果能以道来治理天下,各种鬼神就没有了能量,就不可怕了,与自然万物一样,是很平凡的。至于有没有鬼神,就要看统治者,能不能遵从“大道”。如果你能以道治国,鬼神和人就会互相不伤害,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六、有道国存,无道国亡
必须说明一点的是,老子所说的“鬼神”,并非实指。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他所说的“鬼神”,是指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人力不可控制的现象,如水旱灾害、瘟疫、饥荒、地震之类,属于不可抗力。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灭亡,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外族侵略,如北宋南宋;二是权臣篡位,如三国的曹魏;三是农民起义,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等。而农民起义常常伴随着灾害饥荒。但一个王朝的灭亡,灾害和饥荒只是导火索,因为一个朝代从建立到灭亡,不知要经历多少灾害。所以老子讲“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不是天灾不起作用,而是虽然有天灾,但还没有动摇民心。为什么呢?因为统治者以道治国,实行了“无为而治”,阶级矛盾还没有激化到那种程度,老百姓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统治还可以得到维持。
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胆大妄为,过分压迫百姓,就会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到了那个时候,天灾人祸就会并起,就会动摇国本,导致统治的崩溃,王朝的灭亡。
例如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赋税徭役沉重,惹得天怒人怨,大泽乡的一场大雨,掀起了反秦起义的大风暴,陈胜、吴广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一呼百应,一个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强大秦帝国,很快就灭亡了。
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几年间就灰飞烟灭了呢?就是两个字“无道”,如果再加两个字就是“有为”。
七、无为而治对百姓的伤害最轻
所以老子要倡导“以道治国”,因为“道”代表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规律,而“道”是无为的。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就包括了对待百姓的态度,你的所作所为,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
很显然,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无为而治”对老百姓的伤害是最轻的,同时也是阶级矛盾最为缓和的,能够使一个政权维持统治的时间更长一些,这或许在当时社会是最先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代许多帝王将相都信奉这个道理。纵观历史,许多朝代在开国之初,都会采取“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大力发展经济,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清初的康乾盛世,都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结果。
八、治政平和,天下就平和
纯阳子吕洞宾在评注老子的这段论述时说:“治国者和民而已,故譬之烹鲜,小鲜极言其易也。无道之国德薄而沴,重鬼或能神,以侵害于人,圣人以道莅天下,阴阳和而民育,各不相害。故幽明交格,德甚神也。”老子谈鬼神,是想说明治国者要与民众和合,所以比喻为烹小鲜,是为了强调小鲜不能随便翻动。无道的国家是由于德行缺失而灭亡,鬼神互相冲突,以至于侵害到人。圣人以道治理天下,就会阴阳(阴指鬼神,阳指人)和合,民众安居乐业。所以阴阳和合,德行就会战胜鬼神。
从纯阳子的注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是政治要与民众的生活合一,要按照民众的需要行事,真心实意地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如果百姓的生活正常,但政治总是来干扰百姓的生活,百姓就会觉得很可怕。

过去有一则戏剧《孟姜女》,孟姜女一家本来生活平静,由于秦始皇修长城,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她的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长城,几年没有一点音讯。孟姜女千里寻夫,发现丈夫累死在长城工地上,于是伤心痛哭,哭倒了一段长城。这样的苛政,弄得百姓民不聊生,怎样会不灭亡?
所以老子认为,把烹小鲜的沉稳、慎重,来把握治国理政,也就是把“大道”带到了天下。统治者的平和,带来了天下的平和,治政的稳定带来了天下的稳定。有圣人带来的大道,一切妖魔鬼怪,怪力乱神,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归根到底,神鬼作乱是圣人乱政的结果,是治理国家的人缺少了自我控制的结果。作为统治者的圣人如果不伤人,牛鬼蛇神就伤不了人,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