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舍谈吃之三

作者: 轩廷_14f3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23:26 被阅读192次

              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道德经》里面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不随意翻动,不搅动,否则就把小鱼搅碎了。从而引申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就是“不折腾"。

        “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不折腾"的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有的人不折腾,是不懂,是心虚,怕露陷,丢了人,要么虚张声势,要么故弄玄虚,不敢折腾,这是被动的不折腾,对于这种不折腾还是不提倡的;另一种不折腾是高高在上,不愿作为,能躲就躲,能避就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图个清静,把国家当儿戏,明朝的万历皇帝就是这种典型,这是放任的不折腾;还有一种不折腾就是,主要的时间、心思都放在了笙歌燕舞上,就如唐玄宗李隆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每天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安史之乱”差点要了他的老命,这是贪图享乐,以至误国的不折腾。这几种不折腾,都是害人害己误国的,不值得提倡。而真正的不折腾,就是休养生息,苦练内功,而不政出多门,拍着脑袋瞎决策,汉初的“文景之治”最为典型。我们要的也是这种“不折腾”,这也是“不折腾”的实在应有之义。或者更准确地说,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所想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不要瞎折腾,而不能说“不折腾”。

        因为要做出“五味调和”的“小鲜”,仅仅靠不折腾能做出来吗?想象一下你做饭时,大多时间是手背着在看,能烹出好的“小鲜”来吗?我怀疑。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烹小鲜”也是不容易的,也要具备许多的先决条件,要有一定的烹饪能力,甚至厚实的烹饪功底,提前做许多准备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如果说怕搅碎“小鲜”,其实很简单,不用搅动,颠几下勺就可以了。如果因为怕搅碎“小鲜”就不敢有所动作,被动应付,那做出来的 “小鲜”可能会很难吃,暴殄天物。因此,我的观点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必须要折腾,只有好好折腾,才能烹出好的"小鲜"。但这种折腾不是胡折腾,而是围绕“烹小鲜”所做的折腾。为了这个目的,如何做,如何折腾都不为过。那么,怎么才能烹好小鲜呢?

        首先,要烹好“小鲜”,主观上要做到我愿意,想把这个“小鲜”做好,所以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去想办法把这“小鲜”做好,这就是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每天对着含羞草说"我恨你",含羞草不几天就枯萎了;如果每天说“我爱你",含羞草会长得越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说的就是要用心,要真心,有爱心。如果你是胡凑合,则断不会做出可口的饭菜来。即就是大厨、名厨也要用心负责,否则他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下也做不出好东西。大至治国,小至管理,也是一样的,心存善念,用心尽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夙夜在公,天下为公,才能给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

        第二,要保证食材的新鲜,这是基础。当年北京各大饭店的名厨师,每天早上亲自到朝阳菜市场为饭店买菜,菜市场开门之前,他们在大门口打太极拳,或者相互交流厨艺。天下粤菜在广州,广州粤菜在潮汕。潮汕人烹饪的秘籍就是食材严格把关,一定要新鲜。大厨们也是经常自己去采购食材,甚至自己去田里采摘,这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选料讲究时令新鲜,原料 “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 说的是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汪曾祺记载了学人王世襄的故事。“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世襄以此为一乐。据说有时朋友请他上家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听黄永玉说,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去表演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做焖葱,用的葱就颇为讲究。王世襄的儿子王敦煌说他爸做焖葱,就是京葱之中的大葱。但是并非所有的大葱都能入菜,必得是在霜降之后、上冻之前,从地里起出来的大葱。因为只有在地里经了霜,葱质才会变得脆嫩可口,也只有这样的大葱,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大葱。即使是最优质的大葱,优质期也只能延续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此后大葱的品质,就日趋下降了。这位北京文化圈中的“烹调高手”,买起菜来也是事必躬亲。20年前,王世襄每天早晨在朝阳市场,响铃就往里冲。据说从前给班禅做饭的刘文辉,就和王世襄一块儿买菜。因为王世襄买菜说的是行话,大家都以为他是后厨大师傅。

        治国也是这样,管理者要了解民情,体察民情,要到最基层去,要到社会一线去,到市场里面去,了解第一手、最鲜活、最客观的情况。从而以小观大,准确把握国家调控的力度,国家政策的适应性,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预测国家经济发展的走向等等,以便做出对应的调控,或在制定制度时做一参考,保证政策措施不剑走偏峰。英国前首相伊丽莎白周末常给家人买菜做饭,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经常挎着菜篮子去市场买菜,我想她们绝不是为了买菜而"买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们成为杰出的治国行家和世界知名的政治家。

        第三,要讲究刀工。不管加工什么,要切得薄厚均匀,整齐划一。烹制的时候才能同时均等受热,同等入味,同时成熟,不做夹生饭。成菜后色、香、味、形各呈其姿。陕菜的刀功堪称一绝,可以单手切肉,肉片薄如纸;可在绸布上切肉丝,而绸布无损;可将猪耳朵切得细如毛发;可用前推后移的“来回刀”双切肉丝,等等。淮扬菜也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誉四方。刀工不是表演,不是画蛇添足。好的刀工成菜视觉靓丽、口感独特、锦上添花,引人食欲。

        治国也是,要有平等观念,要一视同仁,民胞物与,不厚此薄彼。如《道德经》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换句话说,就是要公平、公正。所以关于“治国”,《道德经》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是什么,首先要心正;其次要身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再次要行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合乎法度。老子把“正"和"奇"放在这里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更进一步说,“正”的重要性,强调不能搞邪门歪道,不要瞎折腾,比如不要把山涂绿以示林广、把白塑料纸放在山上以示羊多、统计数字造假、摆假花假树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上边一套底下一套等等,欺上瞒下,玩弄心机。这样不要说做菜做不好,治国更会一团糟。蔡京和秦桧都是宰相。他们都贪吃成瘾,只会吃不会"烹",腐败成性,公平、公正、正直在他们的眼中如同玩物。治国把国家引上他途,在历史上留下了累累骂名。秦桧至今在岳庙前长跪不起。侍从乾隆左右的秦桧的后代子孙秦涧泉,甚至不得不写下了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对联。

        第四,把握火工或者说是火候。“烹”,不是炒,不是炖,更不是煮。应当说是更高级的一种烹饪方式。主要看的就是火工。“小鲜”如果是鱼,下锅前一般要热锅。锅底充分加热后这才下鱼。这样鱼下锅时就不会粘锅。否则的话,手忙脚乱地把鱼扔进锅里,鱼皮就会沾到锅底,就不美观,更难堪的是会有一种焦糊味。“烹”一般要加水或者加汤。加水“小鲜”定会淡盐寡水,大厨都是用“高汤”。高汤要提前吊好,一般要吊一晚上甚至更长时间。听说国宴有一道菜叫“水煮白菜”,主要用的就是高汤。吊汤讲究的就是火候,讲究的是功夫,这尤能考验一个厨师的水准。这火功和火候不是谁都能把握的。陕菜代表之一的金边白菜,使用了“花打四门”的技术,操作此项技艺时锅底温度需在600度-800度,锅内温度达200度, 花打四门,飞火炒菜,前后左右,菜随瓢走,大开大合,火焰磅礴 。金边白菜入口酸辣脆爽,美味无穷!“花打四门”代表了陕菜厨师和陕菜的精气神!把个白菜做的如“金镶玉”般地,试问天下能有几人,而这种功夫非几年之功是练不出来的。淮扬菜烹饪善用火候,根据古人提出的“以火为纪”的烹饪纲领,鼎中之变精妙微纤,通过火功的调节体现菜肴的鲜、香、酥、脆、嫩、糯、细、烂等不同特色。王世襄做菜的核心也是对火候的把握。这火候就是个对“度”的把握。

        治国理政不也是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施政理念,出台什么政策措施,用什么办法发展经济,轻重缓急也就在一个“度”的把握上。统治、管理阶层要有耐心,善等时机,吃透摸清国情,果断权变。而不要下车伊始,咿哩哇啦。汉初国力薄弱,对匈奴用的是“和亲”政策,虽屈辱也没有办法。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腰杆硬起来,开始对匈奴用兵,直捣黄龙。这中间从忍辱负重到大举用兵整整经过了几代人。历史证明,几代人的漫长等待是正确的。

        第五、做到“五味调和”。五味调和,而又不走极端,这是烹饪的中庸之道。这样做出的滋味,醇和甘美,五味俱全。要做到五味调和,就要了解食材的性情,什么食材和什么食材能搭配到一起,各种食材之间不能冲突相克,而且还要互相倚借相生,互相成就,华丽转身,激发出新的更高妙的味道。就像有名的老中医,开中药不管开几味,最后往往要加一个甘草。为什么要加甘草,就是要调和各种中药,同时也借甘草的解毒之功。还要讲究下料的顺序,有时候下料的顺序掌握不好,也会适得其反。还有一点要做到不偏激,不过辣过甜过咸。五味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层次丰富,回味无穷。中国有名的厨神伊尹,由厨入宰,提出了“五味调和说”, "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伊尹以其厨艺之高,号为国之“厨神”,一朝登堂入室成为辅佐商汤立国的一代贤相,更证明 “烹”、“治”一理,可以说是深得烹饪和治国之理趣第一人。

        治国不也是这样吗?讲究秩序,持守“中庸”,不偏激,不东一榔头,西一榔头,顾此失彼。老百姓知晓“家和万事兴”,商人看重“和气生财”,治理国家更要讲究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共襄盛举。

        据《周礼》、《礼记》等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西周王朝时形成了“西周八珍”(即: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熬、渍等),即是烹饪的集大成者。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使用油、盐、酱、醋、梅、 姜、桂、葱、芥、蓼、蜜、茱萸、饴糖等多种调料,烤、煎、炸、炖、煮、酿、腌、渍、腊等多种烹调技法,鲜、香、酸、辣、咸、甜多种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烹饪机构组织严密、分工科学,食品卫生、食医同源、筵席定式、食礼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周食礼一体,食礼同源,烹饪都这么讲究,《周礼》就不用说了,依靠《周礼》成就了周朝八百年左右的江山。所以孔夫子一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克己复礼”,以“礼”治国安帮。以上这些充分说明,烹饪要求很高,境界也很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作,不多赘述。说这么多,一个目的,只想说明烹个菜就这么多讲究,何况鄙人还是个非专业厨师。让大厨来讲,三天三夜可能都讲不完。那么"治国呢"如何治国非我等小民所敢睥睨,面对辽阔国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复杂万象,和烹饪比,那当何其难乎?自非一个“不折腾”所能囊括,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那能行吗?

        所以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本意,是以“烹小鲜”见微知著,是要讽喻统治阶层不要瞎折腾,要谨小慎微,率先垂范,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强国富民!这样才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相关文章

  • 陋舍谈吃之三

    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道德经》里面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千百...

  • 陋舍谈吃

    梁实秋老先生有本散文合集叫做《雅舍谈吃》,是名家谈吃的经典之作,今日于单位宿舍写下我的吃货笔记,故名《陋舍谈...

  • 陋舍

    陋舍 作者:余宗林 儿时,故乡是一大片的泥瓦房。顾名思义,泥瓦房是泥土伴沙石灌入事先固定好的木夹板...

  • 苒涘谈吃

    —————————读《雅舍谈吃》有感 前几天,盼了好久的《雅舍谈吃》终于到了我的手里。说来好笑...

  • 美食图书馆+美食有文化、有情感、有故事、有你的人生

    一、《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

  • 2019Week3-4两周读书笔记

    目录 《雅舍谈吃》 梁实秋 《雾都孤儿》查尔斯 《二手时间》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雅舍谈吃》 梁实秋 随笔...

  • 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 昨天早上读《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看到台北篇,里面介绍了眷村的牛肉面,中午看“舌尖上的...

  • 雅舍谈吃

    书房里有两本书一直以来看不完,一本实在太厚另一本便是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书倒不是厚到看不完,而是作为一个吃货实...

  • 雅舍谈吃

    梁实秋写《雅舍谈吃》是在1986年,离他离世只剩一年,文集字里行间都是回忆曾经在对岸积累的美食经验,偶尔穿插几句台...

  • 雅舍谈吃

    爱吃的人对生活总会有一种积极快乐的难以言说的热爱。 之前偶然看到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一书,本以为是长篇累牍,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陋舍谈吃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ad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