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想写笔名,可是一想,我等小白,只是在网上发着些感动不了自己也触动不了他人的文字,又不是什么名家,谈何笔名,也就是一个网络符号而已。
用这个名字由来已久,最初用在微信,后来所有的注册平台不假思索的套用,甚至在生活中,很多通过微信认识好多年的人,都习惯了这就是我的名字。熟悉一点的干脆去掉了凡,直呼先生,连姓氏李都省略了。
了凡二字,初遇便很喜爱,简单至极,一共四笔。几乎不用解释,别人都知道出自了凡四训。第一次邂逅这本书是在郑大医院旁边的一个很不起眼小地摊儿上,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薄薄的一本,旧的有些泛黄,尽是灰尘。我如获至宝般把它从一堆杂乱中挑选出来,顺带了其他基本都没有印象了。
阅读它的环境是在照顾亲人的病房,好像是命中定数,看着亲人在那里受病痛煎熬,而书的内容便是教人向善。袁了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后事子孙的家书,被那种逆天改命,日行一善的决心折服。后来在无数的寺庙里都能看到免费派送的版本,类似于圣,经发福音书,与人为善。我并没有信仰,但与我的心性很吻合。
而先生一词,是出自范仲淹笔下《严先生祠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很喜欢那种意境,便情不自禁加在了凡的后缀。
这一用便是十来年,从二十多的青春年少步入中年,竟也并未觉得有甚不妥,别人称呼也坦然接受。直到纪录片《先生》,才觉自己大言不惭了这许多年。
《先生》讲述了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10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中国社会变革,将他们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
顿觉自己无知又无畏,改名之心渐起。
如今来到简村,压力徒增,连简叔本尊都自定义为村,不像某平台上来就冠以“最世文化”,其谦逊低调奠定了村里的早期生态,人们大多唤做小生,散人,农夫,废材,愚人……颇有进了猪笼城寨的赶脚,卖面的,苦力的,裁缝的,各得其乐,却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绝世高手,每每惊叹于村民的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诗情画意,行云流水的笔法信手拈来,便更觉自不量力,也愧对了先生的称号。
细细掂量了一下,了却凡间天下事,也没有那境界,初改做了繁,最起码了却繁杂庸扰。
总想着起个贱点的名字,和这个生态吻合,家里人也常说贱名好养活,铁蛋啊,狗剩啊,拴柱啊啥的,也比较符合我小白的气质,假以时日,或有所建树,真对得起先生之风,再续前缘。
我应该换个贱一点的网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