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枚第一次走进我的视野,是因为他的诗《苔》。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上,来自大山里支教的老师带着一群山里的孩子,走上央视的舞台,天籁之音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深深地被这首诗和这个画面打动了。那些大山里的孩子犹如那阳光照不到的微小苔花。老师告诉他们,无论有没有阳光,你们的生命也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绽放。别人眼中如米微小,我们心中,却如牡丹一样盛放。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可能是因为这首诗呈现的意境和方式,当然更是因为自己的学疏才浅,袁枚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清苦的形象。
直到后来,我读冯唐的《了不起》。冯唐说,袁枚是一个妙人,30多岁就给自己退休,还把退休生活经营得极致绝妙,真乃千古一人。还说,袁枚有四大爱好,好吃,好财,好书,好色。
从清苦的书生到有趣的妙人,我突然间有被自己骗了好多年的感觉,对这个人突然来了兴致。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找了本《袁枚诗集》读了起来,读到一半,我读不下去了。
他有一个超级美的大园子,里面有美食,有美女,慕名有显贵,往来皆鸿儒。他还自助游,六十多岁,登天台、游雁荡,渡钱塘、过兰溪。
此刻我满脑子只想知道一个问题,他辞职了,是如何这么有钱的?不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我心不静,意难平。
于是,我老老实实地去了解袁先生的生平,看得我是心潮澎湃,目瞪口呆。袁枚的一生一言以蔽之,一个学霸被主流社会所不容,为了生计被迫成为地产商,美食博主,科举培训大咖,作家,诗人,后半生受人追捧,富甲一方,吃喝玩乐,最后寿终正寝。
同样是不想随波逐流,为啥人家就富甲一方,我们就苟且他乡。后来,我仔细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答案是,我们和袁枚差了一千座华山的才华。
先说他和我们一样俗气却俗出高度的前半生。看看他自己总结的前半生,有多牛。“十二举茂才,二十试明光,廿三登乡荐,廿四贡玉堂。”
袁枚自小家贫,酷爱读书。天天想着的事情就是到哪里能看到书。十二岁那年和他的老师一起考上了秀才。
大家不要被影视剧迷惑了,小时候看聊斋,狐狸精随便一遇就是秀才。秀才在古代的录取率,相当于现在985大学。
十二岁考上985,二十三岁中进士,二甲第五名,全国第八。李鸿章够聪明吧,也才17岁中的秀才,24岁二甲第十三名。二十四岁的袁枚,已经进了翰林院。
一路披荆斩棘,走上人生巅峰。励志的故事到此就该结束了。可是生活不是故事。有才的人本来就容易高傲,更容易遭人嫉妒,再加上他性情不拘小节,喜欢吃喝玩乐,流连饭馆青楼,风评就不太好。
这些都是软肋,关键是还有硬伤——他的满文考试没有及格。就这样他在三年翰林院最后的毕业分配中,得到了最糟糕的结果,外放江南做了七品县令。
从天之骄子变成七品小官,这心情可想而知。虽然心情有些郁闷,袁枚这个县令当得倒是称职。治理蝗灾,巧断奇案,为民请命,真可谓兢兢业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改官江南学趋跑。一部循吏传,甘苦能亲尝”。
这样的好官,老百姓当然爱戴。当他离任的时候,“一壶酒浆攀父老,万家儿女绣衣裳”。全城百姓绣了万民衣送给他,这可是百姓给父母官的最高礼遇。百姓的认可,家人的称道,让袁枚暂时忘了京城的失意、官场的黑暗,仕途的星星之火似乎又有了燎原之势。
然而,故事都没有那么简单,何况人生。如果他的仕途燎原了,历史上只是多了一个敬业的官员,却少了一个千古难见的妙人。
袁枚在几个县令任上功绩斐然,万民归心,他的知交——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再次举荐他为知州,不想却被吏部驳回。
按理说,两江总督举荐的人吏部一般不会拒绝,除非是皇帝不认可。这对袁先生的打击可谓大矣。他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告病回乡。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人生什么时候会选择顺其自然,安之若命。那一定是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努力,耗尽所有热情,用尽所有的办法之后,仍然无法撼动那个结果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只能无奈地说,算了吧!算了吧!鸡娃鸡到呕心沥血,两败俱伤,再下去双双进入精神病院,我们说,算了吧!工作努力到身心俱疲,形销骨瘦,精神萎靡,再下去恐怕要撒手人寰,我们说,算了吧!
这一句算了吧,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无奈。然而就在这时,我们停止了人为的干预,停止刻意的造作,我们听从自己的内心,不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往往在这个时候,自然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了作用,命运的馈赠才开始翩然而至。
袁枚告病三年后因为生计问题,曾经有过重回仕途的想法,结果他回去的第一个顶头上司是他以前的死对头。本来就厌恶官场的黑暗腐败,这下子下了狠心了,就是饿死也不回去了。老子不卷了,我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老天爷这时应该笑了。
彻底死心辞职后,袁枚就开启了他不俗的后半生。辞职了,钱哪里来的?
他先做了房地产开发商,只花了300两银子买了一处废园。这个园子可不普通,最早是江宁织造曹寅所建,对,就是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不过,园子到袁枚手里的时候,要么刘姥姥都认不出来了。
他修葺园子需要钱,打理园子需要钱,养活一家人需要钱,怎么办?
他先是把园子东西两侧一大块地租给几个农户耕种,除了收取租金,他们种的瓜果蔬菜,养的鸡鸭牛羊也可以抵租金。他用这启动资金把园子修葺得赏心悦目,然后他打开围墙,外人可以随意进入参观里面的景致。
人一来逛,就免不了要吃饭。他就在里面开了饭店,因为食材都是自家东西院原生态的,再加上袁枚本来就是一个高级吃货,他总结的《随园食单》,堪称清朝舌尖上的中国!可想而知,这饭店的生意必然红火。
除此之外,他的学霸优势不能浪费。他专门编撰了针对科举考试的教辅材料,因为效果极好,名声大噪。
因为文采好,他还帮人写碑文、墓志铭之类的文章,后来写出了名声,居然一篇文章有千两之多。袁枚被逼辞职后,真的是人生开了挂。
有钱有闲,赛过神仙。袁先生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离开随园,开始游山玩水了。登黄山、游雁荡,渡洞庭、走丹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寿至82岁结束了这不曾辜负的人生。
要说清朝有才的人肯定也不少,能著书立作,会经营、会享受的人也很多。为什么袁枚可以像一支奇葩一样艳绝于群,被人们记住。
我仔细认真地读了他的诗,从他的诗中,我似乎得到了答案。从始至终,他都有一个超越他那个时代甚至我们这个时代的品格,不装。
他可以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直言“人欲当处,即是天理”,他可以在礼教森严,人人“端装”的社会,进退自如,挥洒随意。他真实地随心所欲,随性地自在奔流。
他的狂放之性,风雅之怀,他的真挚之情,闲适之趣,都能让我们的灵魂为之震撼。
下一篇我们进入袁枚的诗词世界,一起看看他的世外随园,看看他走过的路,吹过的牛,领略一下那份随性,那份超然,那个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