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面面观列子太学(慈祥华人)
说符篇: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1)

说符篇: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1)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20-04-12 05:55 被阅读0次

    “中华迷你美帅哥——列子”系列8-1

    列子从《天瑞第一》至《杨朱第七》篇,讲完了人生的修行扬升旅程。当我们无缘“天人”,失缘“地人”,不能成为修行人,只能做一名大众化的平常人时,就要考虑如何保障自己能够正常地活着,以免于人为性灾难。这就是列子所说的“持身”,即保生存、保活着、保和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障生存与和顺呢?

    01 列子学道的启示

    所有人的修行,都是从面对世俗、看透世俗、超越世俗开始的,列子也不例外。作为常人的列子,其世俗修行的第一步,亦是学习最基本的做人方法,即处世持身之道。

    其一、列子的“持后之道”

    学道先要有人传道,传道是圣人的使命和天职,列子有缘遇见了壶丘子、关尹子、老商氏、伯昏瞀人等传道高手。在处世持身方面,列子为我们介绍的是壶丘子和关尹子的师传故事。

    壶子跟列子说,你明白了“持后”,就懂得怎么“持身”了。那么,什么是“持后”呢?万事万物,一切事物的后面,总有一个决定、主宰它的另一个事物;一切事物的前面,也总有一个被某个事物主宰之下所形成的结果(又一个新的事物)。然而,我们想要达到某一个结果时,只能去把握“处在后面”的那个决定、主宰自己的事物,而不能去直接祈求或谋取“处在前面”的那个想要达到的事物或结果。这就是“持后”。

    壶子为列子举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形与影。一个实物的形体怎么变化,它的影子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实物形体的变化,取决于它本身的属性,而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尹子也为列子举出了一个直观的实例:言与响、身与影。说出的话声音好听,它的回声就好听,说出的话内容良善,得到的反响也良善,一个人身材好看,映射出来的影子也好看。这两个实例所表达的意思是:形体是“后”,影子是“前”,事物的本性是“后”,事物的变化是“前”,说出的话是“后”,得到的反应或反响是“前”。所有的“前”,都是由“后”所决定的,想要获得“前”,唯有保持“后”才行。这就是“前与后”的逻辑关系,也即“持后之道”。

    那么,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什么是“后”?什么是“前”呢?首先,尹子说,“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尹子告诉我们:其一,名声是言行的回声、反响,言行是“后”,名声是“前”,我们要慎重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去直接追求名声。其二,言行是内心的影子,内心的准则是“后”,外在的言行是“前”,我们要慎重把握自己的内心准则,仁义道德,而不是去直接追求某种言行。这就是列子所学的“持后之道”、做人方法。依据以上原理,尹子接着说:所以,说话谨慎,就有人应和,行为谨慎,就有人跟随;所以,圣人见到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就知道他学习的道德准则是什么,看到一个人过去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他未来的趋向。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检视自己,“持后之道”执行得怎么样呢?尹子接着说:“度在身,稽在人。”也就是说,考虑怎么做人,说什么做什么,完全在于自身,而检视、核查、评判自己做得怎么样,则在于别人的反应。一方面,检视出自己的言行有问题,而不按照“持后之道”去调整;心里懂得“持后之道”,而不去具体执行,就好像出门不从门口出,走路不从路上走,如果那样去谋利,不就困难了吗?列子原文:“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另一方面,从事实上看,不管是对照自己的内心反应,还是对比商汤、周武王和夏桀、商纣等历史人物的案例,再或是参照古人的经典论述,从没有违背这个道理的。由此可见,“持后之道”和“度在身、稽在人”,就是我们常人处世持身的首要公理。

    其二、列子对“持后之道”的坚守

    故事一:列子论道

    严恢说,人之所以学道,是为了利用道争取财富。现在获得珠宝也就富有了,怎么能用得着道呢?列子说,夏桀、商纣只重视利益而轻视道,所以灭亡了。幸亏我没有告诉你道是什么。作为一个人而没有仁义道德,只知道吃饭而已,这是鸡狗啊。争强斗食,胜者为王,这是禽兽啊。一个人成了鸡狗禽兽,还想让别人尊重自己,不可能了。别人不尊重自己,那么危险和屈辱就会来临了。

    故事启示:按照“持后之道”,道是“后”,利是“前”,我们应该以道取利。然而,严恢却反其道而行之,“重利而轻道”,所以列子给予了严肃而透底地批评。

    故事二:列子学道

    列子学射箭,能射中靶心了,便去请教关尹子。尹子说:你知道你之所以能射中的道理是什么吗?回答说:不知道啊。尹子说:你学得还不可以。列子回家继续练习,练了三年,又去向关尹子报告。尹子说:你知道你之所以能射中的道理是什么吗?回答说:知道了。关尹子说:你学得可以了。守住这个道理不要丢失了。不只是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持身,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看存亡的结果,而察看之所以存亡背后的道理。

    故事启示:学射箭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技术,而是从学射箭的过程中体悟做人的道理,射箭的技术只是附带的收获而已。也就是说,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首先目标。故事中还强调了列子学道的认真态度:“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故事并未直接说明列子所体悟的“持后之道”是什么,而是交由我们自己去思考,这亦是教育之道。

    故事告诉我们,自我意识是“后”,射箭技术是“前”,我们应该把握好自我意识,忘掉自我意识,全身心投入到射箭本身上,而不是考虑技术的好坏或价值如何。做人亦是如此,不要自我,而要把握好外物的属性,关注于事情本身。

    故事三:列子讲道

    列子说,自我意识强盛的人骄傲,自我能力强盛的人亢奋,不可以给他讲道。所以对还没有两鬓斑白的年轻气盛的人讲道,是白讲,何况他去行道呢?所以自我亢奋的人,则别人不告诉他道,别人不告诉他道,他就孤立而没有人辅助了。圣贤的人遵循别人的本性,所以年老了身心却不衰退,智能用尽了却不昏乱。所以说,治国的困难,在于知道任用贤人而不是彰显自我圣贤。

    故事启示:自我障显的人听不进道,因而交不上朋友,不要给这样的人讲道理。推人及己,我们应该放下自我,遵从别人的本性,吸收别人的智慧,而不是自我彰显。

    故事四:列子论智

    宋国人有一个人,为他的君主用玉制作楮树叶,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制作出的楮叶,茎脉叶柄肥瘦适当,毫毛繁密润泽,混放在楮叶中间,而不能分辨出来真伪。这个人就凭这个技巧获得宋国的俸禄。列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假如天地生育万物,三年才能生出一片树叶,那么树木长有叶子的就很少了。所以圣人凭借道的教化,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智巧。

    故事启示:做事的道理是“后”,做事的技巧是“前”,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违背道理去追求做事的技巧。以创美和助人为目的而对待技巧,利于长久发展,而以谋生为目的而对待技巧,则不利于未来发展。宋人即属于后者,违背了“持后之道”,而列子则主张守道。

    故事五:列子辞粟

    有一次,列子很贫穷,容貌带有饥色。他的门客有人对郑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个有道的读书人,住在您的国家而受穷,您难道不喜欢读书人吗?郑子阳听后,即刻派官兵送给列子粮食。列子走出门外,见到使者,再三施礼辞受所送的粟子。使者离去后,列子走进屋里,他的妻子拍着心窝说,我听说做有道人的妻子,都能得到逸乐,现今已经面有饥色,君主来探望,而且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却不接受,岂不是我命苦吗?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君主不是凭仁义道德而赏赐我啊。因为别人说了什么而送给我粮食,等到他加罪于我时,还会依据别人所说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他赏赐的原因呀。后来,百姓果然作乱而杀了子阳。

    故事启示:道德是“后”,行为是“前”。郑子阳不是因为遵循“持后之道”而赏赐给列子粮食,是个无道之人,自身都难保,谁敢接受他的赏赐呢?由此可见,列子对于道的坚守,可谓坚如磐石,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自己后来仙人般地御风境界。故事告诉我们,学道重要,守道更为重要。因为在守道的过程中,要面临诸多实际考验和磨炼,而只有坚持守道,才能获得道的裨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符篇:常人的处世立身之道(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vg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