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的天空
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后葬在皇陵里的太监

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后葬在皇陵里的太监

作者: 烽火台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0-02-14 22:41 被阅读0次

    相信很对人对皇陵都不陌生,顾名思义,就是埋葬皇帝,或者皇室成员的陵墓,有一些皇帝特别关照的文臣武将,也可以享受埋葬在皇陵周围山头的殊荣,但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太监,竟然也葬在了皇陵里,这个太监究竟是什么人,又做了什么事情,死后居然会有这样结局?又是谁将这位太监埋在皇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位太监的生平事迹吧。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在大顺军攻破北京城的喊杀声中,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皇帝的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李自成于四月四日下令埋葬了这位年轻的曾经的对手崇祯皇帝。

    这时候我们的主角王承恩出现了,我们来简单介绍下这位不一般的明朝最后一位司礼监秉笔太监(这官职可不小,前有万历皇帝大伴冯保)。

    王承恩,河北邢台人,最初是曹化淳部下的太监,其身世颇为悲惨,自幼父母双亡,迫于生计,由亲戚送进皇宫后净身做了小太监,侍奉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的异母弟朱由检(即位前封号为信王)。明末天启弟驾崩后因无子嗣便将王位传给兄弟信王,王承恩作为信王身边的贴身太监也一同升官为司礼监兼笔太监。

    王承恩为人聪明狡诈,心有城府且十分了解崇祯帝,能摸透皇帝的性格使皇上高兴,但他毫无私心,一切以皇帝为中心。他做事手段毒辣但本心善良,集万千朝政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中大臣对他又敬又怕,但他完全听命于皇上,毫无异想,使崇祯当朝时同时太平没有出现宦官当道的现象,一定程度也避免了朝廷的混乱腐败。且他深知皇上的脾性,进谏也都能顺着崇祯的意思或把劝言说得委婉可听能被接受,万事以大局为重,为皇上考虑分担烦忧化解难题,才智过人,情商极高,是皇上最离不开的心腹。自古以来集权宦官奸臣多过贤臣,王承恩再尽心尽力辅佐皇上,然而在这历史变革的特殊关节点,崇祯也无力回天了,最终吊死在歪脖树上,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殉葬,而满朝大臣大部分都投降李自成了。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在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王刚饰演王承恩则充分地展现了这个意义。

    虽然王承恩只是一个宦官,并且于国于民并没有做出值得称颂的功绩,但他在国家破亡之际却能舍身追随崇祯帝,做到杀身成仁,其忠义气节却值得世人尊敬。更何况,宦官在世人的眼中多是卑鄙无耻、毫无气节之徒,然而王承恩却能有如此义举,便更值得后世推崇。

    王承恩死后,不仅受到文人士大夫的称颂,就连南明小朝廷和清朝也对他屡加褒奖。南明弘光帝在位时,追谥王承恩为“忠愍”。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后,为了笼络民心,顺治帝下诏为崇祯帝发丧,以皇帝的礼节将其改葬于思陵。

    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令专门拨出土地六十亩,将王承恩葬在思陵旁边(“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引文同上),并亲自为他撰写“御制旌忠”字样的墓碑,以示表彰。康熙帝在位时,曾亲自祭拜明思陵,同时也对王承恩的坟墓进行祭奠。作为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王承恩死后能得到如此殊礼,实在是难得。

    史料来源:《明史》、《南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季北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后葬在皇陵里的太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zd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