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亮起的街灯上方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上,以及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开篇就营造了一个适合凄凉落寞的场景,烘托出车夫约纳沉重悲痛的心境。他的儿子上个礼拜去世了,他很难过,没有心情去招揽客人,对客人给出的不公道价格亦不争论,他只想找个人好好说说儿子去世这件事。
可是无论是坐车的客人、路边的扫院人、亦或是同居的年轻车夫都没有兴趣听他多说一句话,他打量着街道两旁川流不息地人群,思量道,难道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真的没有一个人倾听愿意他的诉说吗?然而人们匆匆而过,既没有人注意到他,也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苦恼。最后,约纳只能在深夜里对着自己的马诉说着那痛彻心扉的心情与经历。
这样简单深刻充满了无奈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暗自认为它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果然翻看《契诃夫小说精选》的前序,有着“英国契诃夫”之称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在扎记中写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付之一炬,只有这篇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着实,这篇小说担得起这样的言论。
马车夫在当时的俄国社会是很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早出晚归忍受着各类不公平的待遇却连自己和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约纳已经年近暮年,妻子很早就去世了,突如其来的病痛夺走了儿子年轻的生命,约纳悲痛难当。他在坐车乘客停住讨论的空隙,说道:“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契诃夫用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将老车夫悲痛麻木的心理、满腹心事想要诉说的欲望、人们漠视无情的举动和无奈的结局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个可怜的老车夫就在我们面前,又好像我们就是那个独自面对悲凉世界的孤独老人。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尤其以小说闻名于世。他善于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故事的着眼点总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尔的现象中揭露生活的本质。
如《万卡》中九岁的鞋匠学徒给爷爷写信描述他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在这里我会死的”他满怀希望地偷偷给爷爷写好了信,地址却写着“乡下爷爷收”。读者一面对他的痛苦遭遇同情一面还对这封永远也到不了爷爷手中的信唏嘘,忍不住会问道:难道社会对一个九岁的孩子真的这么残忍吗?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他笔下的故事情节简单却又寓意深刻,如“风波”讲述了女主妇丢失了一枚胸针在家中大肆搜查,家庭女教师觉得备受侮辱决定离开却意外得知元凶便是男主人,男主人的忏悔并未挽留反而加快了她离开的步伐。
反应官场的《变色龙》《胖子和瘦子》《小官员之死》都通过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底层官员(或者文官)对上级厚颜无耻的谄媚态度,这在当时乃至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屡见不鲜的常态。
《厨娘娶亲》《爱情》《巫婆》《歌女》《丈夫》讲述的是男女或夫妻之间的相处,有妻子婚后粗鄙不堪却始终心怀爱念的丈夫、有在周围压迫舆论下嫁给不喜欢的车夫在新婚第二天就被丈夫公然索取工资的卑微厨娘、有不满现实生活被丈夫视为巫婆的妻子、有看见妻子高兴地跳舞心怀不满要求妻子回家的丈夫。这些小故事反应了婚姻爱情中的男女双方的地位和关系,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视角。
《磨坊外》是社会题材的代表作品,描述了一个尖酸刻薄的磨坊主,教士们和周围的人都觉得无法忍受他,不得已才到他这里来。他对于母亲和弟弟一家人正在遭受贫穷和痛苦的折磨无动于衷,但善良的老母亲面对他的无情仍然如同对待年幼的孩子一样,将别人给她的薄荷蜜糖饼悄悄留给他一块。不耐烦地磨坊主却打掉了它,母亲难过地离开了。周围的人都受了震撼,磨坊主亦喊住母亲,掏出了一个大大的钱包,然后从里面拿出一小把钱,继续搓啊搓,最后手里只剩下一枚二十戈比的硬币,满脸通红地放到了母亲手里。
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第六病室》控诉了像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列宁读了后,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了。这篇文章的起源是1890年4月至12月契诃夫的库页岛之旅,库页岛是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一个岛屿,作者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和“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地进行调查。这次旅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境界,他认识到:如果我是一个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
正是因为他对于自身的觉悟,才使得他更加关注下层人民,关注社会现象,才有了影响世界经久不衰地经典作品。
其实早在契诃夫创作之初,他的投稿方向是一些无聊的幽默杂志,当时的他或许是迫于生计,只求速成和多产,写下的很多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笑料和趣事。1886年3月,著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这是契诃夫写作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从一个编写幽默故事的人朝一个关注社会同情底层劳动人民思考生活、人性与民生的高端作家迈进。
多年后,我们看他的作品不仅佩服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别出心裁地构思、精彩的描写手法,更多地是被他背后深沉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与拷问所震撼。
作为一个作家,是有义务描述和揭示当下社会真实境况的,是有责任要引导人们对善恶进行辨别的。契诃夫改变了创作路线做到了这一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我们著名的作家鲁迅曾经亦弃医从文,他说:中国人更需要挽救的是灵魂。是的,作为写作者,我们手中的笔有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描绘时间百态的时候亦担负着传播思想与价值观、唤醒人们沉睡心灵的重担。
也许从此以后,我的笔下应该更多一些考虑,更多一分对社会的关注,更多一些对爱和信仰的传播,方不负执笔时那美好的初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