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打卡# Day54
《汪曾祺,值得你读一千零一遍》
读完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之后,感受最深的是汪曾祺这个人和西南联大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学。
继续读他的《大淖记事》又是另外的体验。
比起那些花草树木和偶尔的一些记忆里的人物与感触,汪曾祺的小说,显得更加有深度,这也直接导致我读的不是很懂。
读第一篇《大淖记事》,巧云和十一郎的故事,是朴素的、无奈的,也是惨淡的。巧云拼尽全力的去生活,但曾经那个健壮帅气的十一郎,已经被打残了,尽管巧云充满信心的认为他很快就会好。但读者知道,他不见得能好了。
读者比剧中人还要痛苦,这是大师写小说的境界。
读《受戒》,真的很喜欢故事中的小英子,爱说爱笑,勇敢泼辣,有性格。也喜欢敦厚的名子,好像没什么主见,谁的话都听,但仔细想想,其实也非常的有主意。
但是我总是很担心他们的结局,不敢想象。
当初读毕飞宇的《小说课》,里面专门讲了汪曾祺的《受戒》,解读的非常深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些隐含在文章内容里的暗线、逻辑,让我自己去看,我要花很多的时间,要有过很多的经历才能看得见。
每个层次的读者都能在小说中,找到有意义的东西,这也是大师写小说的境界。
读《复仇》,这个故事真心没读懂。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自我救赎。但这个故事写的太含蓄了,真的要坐下来静静的,认真的读。汪老把人物的情绪都融入的景物之中,山、月、庙、梦、剑客的剑、和尚的木鱼……这一切都是主人公,而我没能看懂剧情。
读者看不懂,却念念不忘,这一样是大师写小说的境界。
读《异秉》,感受到的只是“相公”的艰难,和希望。
这篇小说里,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有故事。作者铺垫了场景,但在人物上,往往寥寥几笔。更多的是描述一个人在做的事情。
铺垫了许多,最后留给一个不起眼的少年。
整篇《异秉》读完,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好像是进了一座城,走过一家店,和老板聊了几句,换另外一家店,观察一番又换一家,最后停在那个药堂门口,看着那个最底层的勤劳少年,你发现,他才是你进这座城的目的。
让你看懂看西看迷糊,却不会失去耐性,这是大师的境界。
读《老鲁》,一开始以为要讲述的是吃苦,看到后面才发现,讲述的其实是一种老庄的生活态度。
五十多岁的老鲁,神秘又很平凡,一身沧桑,藏在他的只言片语里,让你心痒,但你问他,又仿佛一切都不值他曾丢下的160担麦值得一提。
生活给予怎样的磨难,经历过怎样的辉煌,最终追求可能也不过是“一日三餐温饱,心里有粮不慌”吧。
把英雄人物写平凡,把平凡写的伟大,这是大师的境界。
汪曾祺的小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善于铺垫。
我们现在阅读的很多小说,可以说是一种速食产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这或许是这个焦虑的时代所致,人们写文都急着把核心亮出来,生怕太慢了。但又往往有很多废话,读起来顺口,但不入心。
汪老的小说,看似无关紧要的描述很多,但是读起来就会发现,原来都是伏笔。
那一个个出场的主人公,你以为是主角,其实不是。那一个个细节描述,你以为拖沓啰嗦,其实都是剧中人的心和神,值得细细品。
好书读一千遍都不嫌多,汪曾祺的书,值得读一千零一遍。
(本文字数:12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