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几年,有个勉励大家读书的段子挺流行,大意是说:
每当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的时候,如果你是个不爱读书的人,你脑海想到只能是:“哇塞,好多鸟,真好看!”
如果你是个爱读书的人,你会随口吟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段文字的作者,“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历史上的知名神童王勃。
02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王勃的祖父叫王通,是隋朝的一位大儒,曾经西游长安,给把他最精彩的文章《太平十二策》献给了隋文帝杨坚。
不过,隋文帝虽然谥号里带个“文”字,却不是个很爱读书的人,他对王通讲的这套大道理也没有多大兴趣,并没有重用王通。不久后,失望的王通就弃官回乡,继续从事著书讲学这份很有前途的事业。
而王勃的父亲王福畴,曾经担任过太常博士,也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王勃亲兄弟六人都有才名,其中王勃与他的两位兄长,更是被誉为《山海经》中的珍木“三珠树”。
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王勃同学的学习条件自然得天独厚。史书记载,王勃同学六岁会写诗,九岁还写了一本书。
你可能会说,在“神童”专场中,这些事情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的当代才女蒋方舟同学,不也在九岁写了一本书吗。
不过只要看看王勃写的这本书的内容,你还是会被深深的震惊的,书名叫《汉书注指暇》。
如果从这个言简意赅的书名还是看不出啥,不妨用现在的话语体系翻译下: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扒一扒文坛泰斗颜师古《汉书注》的一千零一处硬伤“
这里要说明一下:班固所撰写的汉书以文字古奥著称,就连比他稍微晚一点的经学大师马融都看不太懂,还得跟着班固的妹妹班昭一句一句的读。而在唐朝的贞观年间,有位著名的经学家颜师古,受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委托,给深奥难懂《汉书》写了一本篇精彩的注解,当时很多读书人都崇拜得要死。
可年幼的王勃却偏不买这个帐,看完这本《汉书注》之后写了十卷读书笔记,毫不客气地把颜老先生的错误都列了出来。这样的王勃,引发文坛的轰动,也是再自然不过的吧。
03
年纪稍微大一点后,王勃开始谋求入仕,他继承了祖父王通积极给天子献计献策的光荣传统。不过方式要比祖父巧妙很多,因为,他没有上来就拿出《太平十二策》这样对天子指手画脚的文章,而是通过官员把颂扬唐高宗封禅事迹的《宸游东岳颂》交给了唐高宗。
唐高宗看到这样丝丝顺滑,文采斐然的文章竟然出自于一个十五六岁少年的手笔,不禁惊叹:“奇才,奇才,真是我大唐的奇才啊!”
有了颂词这份投名状打底,公元666年,和这个年份一样666的王勃,顺利的通过幽素科的考试 (有点类似破格录取 )。又经人介绍,给当时红得发紫的沛王李贤作王府修撰,并且深得李贤的赏识。
万万没想到,仅仅几年后,王勃就遭遇了仕途的一次重大挫折,而这次挫折,仍然和他的一篇文章有关。
如果说《宸游东岳颂》,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而这篇名字叫《檄英王鸡》的文章,却给他的短暂的仕途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唐代初年,有一项风靡贵族朋友圈的对战游戏活动,尤其是各位皇子,简直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
当然,受技术条件制约,这项活动既不可能是王者荣耀,也并非吃鸡游戏,而是斗鸡。
有一次,当沛王李贤和他的兄弟英王李显即将进行斗鸡PK的时候,李贤立刻想到了王勃这个才华横溢的助手。
李贤对王勃说:咱们斗鸡也得师出有名不是,你文笔好,就给我整篇檄文吧。
相信王勃当时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不过既然赏识自己的Boss发话,王勃也就应了下来。
本着对文章负责的工匠精神,王勃并没有因为对这个题材不太感冒就敷衍了事,而是尽职尽责的写成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檄英王鸡》。
咱们来看其中一段: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才子就是才子,生生把斗鸡这种玩物丧志的娱乐活动,写出了几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不过,王勃毕竟太年轻了,他完全没有想到为一个皇子写这样讨伐兄弟的檄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好死不死,这份檄文又被唐高宗看到了,于是他再一次因为王勃的才华发出了慨叹,但这次显然是出离愤怒的,因为他口中的王勃,不再是奇才,而是“歪才、歪才!”。
高宗的愤怒是很自然的。除了皇子玩物丧志的行为让他恨铁不成钢以外;更重要的是,当年以第九子的身份在太子承乾和魏王泰的惨烈竞争中,惊险上位的他,深知这些皇子之间的斗争意味些什么。
而王勃,一个微末的少年,竟以如此凌厉的文字,挑唆皇子之间的斗争,实在是过于胆大妄为。
高宗一纸钦命,王勃被逐出长安,结束了他的第一次的仕途之旅,开始了漂泊。
04
此后,王勃虽然短暂的重返官场,又因为一件扑朔迷离的官奴被杀案,再次遭到贬谪。
关于这个案件的真相有多种说法,但王勃在处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不成熟,总是难辞其咎。而这次打击基本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几年后,四处漂泊的王勃前往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探望因为他被贬谪的父亲, 路过南昌时,在偶然的际遇下写下那首名烁千古的《滕王阁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虽然那年,王勃也不过只有二十六岁,但内心早已走过千山万水,不再是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一年后,王勃在一次意外中溺水而亡,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05
天才少年王勃的一生,因为一手好文章而登堂入室,少年得志;却也因为一篇文采飞扬的檄文遭遇贬谪,为此后一系列悲剧埋下伏笔。
很多人会用和上一篇孔融类似的评价,也就是恃才放旷的性格,来解释王勃的悲情故事,对于这一点,我并不赞同。
其实,王勃的所谓情商在同龄人中不可谓不高。从十几岁就能通过文章向天子毛遂自荐并获得成功,只是,在“成名趁早”的驱使下,王勃过早的进入了以自己的心智还无法掌控的复杂局面当中,遭遇种种冲击和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