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吧,话说过去有一个牧师,对上帝非常虔诚,一生都在努力传教。这天他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那个司机开车不仅野蛮,而且全无章法--超速,闯红灯,逆行,吓得牧师一路祈祷。不过,牧师的祈祷好像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司机因为和火车抢道被撞翻了,车毁人亡,牧师和司机都去见上帝了。
到了天堂,使者圣彼得指着一个巨大的豪宅和司机讲,这是你的房子,然后指着一个又小又破的房子对牧师说,这是你的。牧师非常委屈地对圣彼得说,圣彼得啊,这不公平啊。我努力传教,你就给我这样一个破房子。这个司机一路就没守过什么规矩,闯了无数的祸,最后把我们都带来了这儿了,你却给他这么好的一个房子。
圣彼得讲,你虽然一辈子都在传教,可是每次你在教堂里宣讲时,听众们都在睡觉,而坐他车的人总是在祈祷。
这个笑话是今年我在吴军老师的专栏里听到的,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因此至今记忆犹新。我听完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演讲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在做报告或者演讲时,是在进行一对多的通信,其目的是让听众接受我们所要传递的所有信息。但是,很多人忘记了这个目的,只考虑这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笑话里的那个牧师就是如此。
不会演讲的人常常会犯以下四个毛病:
1、就是刚才说的忘掉了目的;
2、不管听众是谁,都用同一个讲法;
一些演讲者,讲的内容很好,但是效果却不佳,因为没有针对听众对内容作专门的处理。甚至有的人用同一个PPT和相同的演讲方式可以讲一年,以至于大家都背下来他讲的内容了。所以在做演讲的时候,要明确听众是谁,对不同的人讲的方法是不同的,内容也会略有改变。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人,也要做不同的调整。
3、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完过多的内容。
今天大部分人所犯的毛病不是讲的内容太少,而是太多。要知道,在一个小时里,你能讲的内容的多少,不取决于你所准备的内容、讲话的速度,而取决于听众接受的速度,以及专注程度。很多人在演讲时准备了很多内容,讲不完时就提高语速,这时听众的接受程度就会变差。还有很多人习惯拖堂,10分钟可以讲完的内容一定要用15分钟,听众听到后来其实已经不耐烦了,这时不仅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而且还会给听众留下一个坏印象。
对于任何演讲者而言,不要指望一次演讲能够讲清楚十件事,能把一件事讲清楚目的就达到了。讲话的要点一般不会超过三个,超过三条大家根本记不住。
4、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很多人不认真准备内容,靠段子和八卦拼凑内容,吸引听众。听众听的时候倒是挺高兴的,听完以后除了记住一两个段子,什么都没听到。这种人以后再讲时,大家就不会感兴趣了。类似地,还有人在演讲中讲了一大段的大话、空话或者煽情的话,喊了一堆口号,但是所讲的事情前后矛盾,逻辑上不能自洽,不仅目的达不到,反而给听众留下笑柄。
不仅对大众演讲时需要有目的性,并且尽可能地达到目的,我们在平时和周围人沟通时也应该如此。很多人传达一件事情,把它讲出来,告诉别人,就以为完事了,忽略了对方可能根本没有收到的信息,或者收到信息后忽视了的情况。
比如很多时候,两个人会在这样一个场景下争吵,张三说,我不是告诉你该如何如何了么?李四说,我没有听到。这种情况,并非其中哪个人在说谎,而是张三在讲话时,李四根本没有在专心听。当然这时如果张三能找到一个人证明他讲过什么话,他似乎没有犯什么错误,责任在李四。但是尽管如此,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李四确实没有听到。
任何讲话的人,都有责任保证信息按时、准确地送达。在现代任何通信协议中,凡是发送了一条信息,都必须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才算通信完成,而不仅仅是吧信息发送后就可以了。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需要像现代通信那么精确,但是确认对方收到你的信息,并且准确的理解你的意愿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