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语文教学研究
张彬福|语文教师须练就五项基本功

张彬福|语文教师须练就五项基本功

作者: 后窗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21:01 被阅读574次

写字好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好是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门面”。比如一位教师思想挺深刻,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一写字,信笔涂鸦,潦潦草草,没规矩;再比如一位教师风度优雅,知识渊博,一写字,笔走龙蛇,宛若蟹爬。他们深刻的思想、优雅的风度在学生那里就大打折扣了——字太不“优雅”,太缺少素养了。

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写得一手好字的,因为教师本身有教学生写好字的任务。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一个字,不管是楷体还是行草,都应该合规矩,甚至包括每一个标点的书写和使用都要做示范。过去,语文教师在黑板上写字不叫“板书”,叫“板演”,就是这个原因。

语文教师所有写给学生看的字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有的语文教师却忽略了这个意义。例如,他对学生的字不满意,就随手在作业本上写道:“要认真写字!”可是,很遗憾,这位教师的字却写得很潦草,龙飞凤舞的。或许是教师要判那么多作业,工作太忙,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写字的“示范意识”不强。他写给学生的“要认真写字”这几个字,除了字面上的意义——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以外,应该还有一个示范的意义——-像我这样认真写字。一些教师只想到发指令、提要求的一面,而忘了自身示范性的一面了。老师的字都写得这么潦草,怎么好去要求学生呢?

现在大家都用电脑写东西,学校很少要求语文教师练字了,教师自己练字也很少了。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上课时是一定要在黑板上写字的,也一定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字的。一手漂亮的字,能使课堂生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一手好的板书,会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汉字写好。

汉字的书写具有一定的技能性。练字,可以练习硬笔字,也可以练习毛笔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应该练一练写毛笔字的。很多老师硬笔字写得不好,比如钢笔字、粉笔字,跟缺少练习毛笔字有关系。毛笔字不好写,因为毛笔本身具有弹性。点、捺、横、竖、撇,这些笔画、结构怎么样搭配,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汉字的笔法,概括起来有八种,就是“永”字,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永字八法。据说书圣王羲之用了15 年来研究这个“永”字。我们语文教师不需要用15 年。要想把字写好,每天有15分钟练习写字,日积月累就会提高写字水平。但是这15分钟,不是信手涂鸦,随手乱写,而是有要求、有顺序的。现在练字的工具很多,比如字帖、描红模子的练习册、回宫格,等等,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条件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字练好。

教师每天写字的时候——不管是写在本上,还是写在黑板上——尽量要用上15分钟练字的效果,要把练字的效果体现在写字的应用上,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以往写字的一些毛病。写好字是优秀语文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素养,因为写字本身的规范性和艺术性,都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和审美趣味的。我们要求学生把字写好,不仅是对母语的一种态度,也是在培养他们规范做事,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试想,我们的语文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学生眼前一亮——这老师的字真棒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征服”学生的第一个亮相。

语文教师要把粉笔字写好,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把板书内容设计好。这也是需要下功夫练习的。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时要避免繁琐、形式主义,提倡简洁、醒目,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好的板书,都是善于提炼的体现一一篇课文,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来。

特级教师宁鸿彬教读《皇帝的新装》时,他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板书颇具匠心:板书开始就只有一个大大的“骗”字,然后宁老师指导学生研究谁骗人,谁受骗,梳理课文中的人物关系。接着老师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进而老师提出问题: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言,只要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就可以识破。可是,这并不高明的骗术,却欺骗了那么多人。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之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揭示原因的一个大字“私”,小孩子没有私心,就说出了真话,最后板书又添上了“无私才能无畏”几个字。

板书属于教学媒体,它的作用是辅助教学。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就要认真研究它,设计它。为了板书而“板书”,往往会繁琐、失 当,或使板书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缩写,或游离于教学主要内容之外,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此,教师费力,学生吃苦,得不偿失。一个成功的教师,他设计的板书也带着他的个性与特点。可以这样说:板书,是语文教师阅读能力、思维水平、语支基本功的一面镜子。

口才好

做教师,尤其是做语文教师,口头表达是基本功。发音准确,讲解简明,叙述生动,表达流畅,对话得体,语调抑扬顿挫,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有味道,这样的口才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下大功夫才行。在后一节谈讲授的问题时再具体展开说。

好口才也包括教师的朗读(朗诵)。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的方式。不会朗读的语文教师是不可想象的。朗读是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辅助手段。

什么是朗读呢?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把它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于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要“花一番功夫”去朗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过一篇《岘山亭记》,他的朋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便建议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一听,连称:“改得好,真是妙笔!”其实加两个字,意思并没有变,但每一句增加了两个音节,又平仄相对,读起来显得分外和谐。汉语的这种音乐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体会。

朗读对体会和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动人的朗读不仅是学生理解诗歌文章、感受文学魅力、陶冶审美性情的一把钥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

朗读同样需要练习。现在我们的师范大学不怎么重视朗诵一类的技能培养了,致使许多师范生做了语文教师后缺少这方面的才能。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补上这一课,而模仿是一个比较可行而且便利的方法。网上有许多朗诵专家的课文朗读录音,可以下载下来,利用业余时间模仿,同时仔细揣摩其中的技巧;还要寻找机会多观摩,例如观赏话剧、诗歌朗诵会等;若能够有机会获得专业人土或朗读水平高的教师的指导,进步就会更快。

尽管上课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朗读资源,但是语文教师高水准的亲自示范朗读,会赢得学生的赞叹,而且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是优秀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的一个秘密武器。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会朗读的教师不仅能通过亲自朗读感染、打动学生,做出示范,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有学识

我们要求语文老师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不够现实。然而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确要有学识,这与语文这个学科的特征有关系。

语文教材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叶扁舟;文学的、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全部的社会生活都跟语文课有联系。因此语文教学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要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有人说“语文教师要做杂家”,现在讲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不管什么提法,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得多,这恐怕是必需的。

丰富的学识,需要读书和实践才能获得。对于有志于做语文教师,并且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在校师范生来说,毕业前主要是通过上课、读书来获取知识,增广见识,积累学问。在校期间读书有两种方式:其一,随着课程读书。根据课程的进度,阅读老师指定的书;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除了老师指定的必读书外,还要扩展阅读,更多涉猎。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走向岗位的时候,他的藏书恐怕很多都跟他学过的课程有关系。其二是读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比如有人喜欢读人物传记,在校期间几乎把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都浏览过了。有的人喜欢读古书,比如古典小说、二十四史,在校期间,差不多都读过了。在校生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或三年,看似时间挺长,如果没有规划,要把专业书籍认真读一遍都是不容易的。

有的师范生喜欢读书,但大多是浏览性阅读,虽然书看过不少,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专和精,到头来“杂”而无果,长进不大,没有建立扎实完整的知识系统。要能够做到手不释卷,专精结合,夯实基础,才不辜负在学校学习的几年光阴,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储存能量。

对于在职的语文老师来说,学问的增长是伴随着教学而来的,是教学相长的。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把每一篇课文、每一篇作文、每一次活动的备课都当作自己的学习机会,拓展、深化、更新已有的知识,而绝不是简单地把课文看一遍,把参考书看一遍就行了。他会围绕所要教学的内容,对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关的知识等等,做更多的检索、阅读、思考和整合的工作。教师并非把自己备课时候所研究的、思考的、查阅的东西统统拿到课堂上去,他要在这些过程之上提炼出教学因素,这个研究、思考、查阅的过程也就等于教师研修的过程。

教师是在储备自己的“一桶水”时积累学问的。别小看这种积累,时间长了,教师的学问也不小。我们算一笔账,初中6本教材,高中必修5本教材,选修10多本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加上备课时还要研读其他相关书籍,如果能做到有心,那么可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除此之外,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业余进修,都为扩展专业知识或其他知识提供了机会。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与人聊天获得的东西比书本上获得的东西还要多而且真实。一个语文老师想要扩充知识,增长见识,经常向比自己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结识比自己高明的人,并经常跟他们探讨或者聆听他们“闲聊”,是一个比较实惠的选择。

我们都读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他在谈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经历时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他为什么要跑到一百多里以外的地方去向“先达”求学?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有学问的人当面的指导。在与那些“高明的人”——可以是语文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另外一种职业的人一的交往中,或许你的知识扩充了,或许你的世界观受影响了,也很可能连怎么教书都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了。当然,在职教师要自我提升学识,读书是绝对必要的,这也是最便捷最持久的方式。

学生喜欢知识广博而有见识的教师,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兴趣广泛。他们喜欢读书,喜欢逛书店、进图书馆,遇到心仪的书则爱不释手,通常家里总少不得几百上千本藏书;他们喜欢书法,自己不一定写得好但喜欢欣赏,且有一定的欣赏常识,知道颜柳欧赵的艺术特征;他们喜欢文艺,话剧、京剧、歌剧、舞剧,乃至地方戏剧或曲艺,至少喜欢一两种,且熟悉里面的故事、表现形式,甚至唱腔;他们喜欢欣赏绘画,国画或油画、古典的或现代派的,具有色彩和构图艺术的常识,对名画和画家也有所了解;他们对跟文化有关的建筑、饮食、服饰等都有兴趣,也了解相关的常识。

学识的构成,不仅有知识,也包含经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断研究、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对什么样的内容怎样教学最有效、什么样的学生怎样指导最有用,了解得清清楚楚,这也是不小的学问啊!对一位教师来说,这算得上是真才实学了。我们读书、进修、搞教科研不就是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吗?

当学生们认为他们的语文教师无所不晓的时候,当他们从教师为他们打开的人文世界之窗中透视人类文明的时候,会是多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

会电脑

计算机俗称“电脑”。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20世纪80 年代初开始也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 Computer Literacy)。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能被称作“文化”的事物是不多的。语言文字的诞生使人类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反之,若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则总可以找到共同的文化渊源,因此“语言文字”被人们公认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基础的文化。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一种“文化”,或者,要具备哪些属性才能被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呢?

所谓文化,通常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都属于文化,例如“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电视文化”“汽车文化”等等。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解,认为应当具有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功能,并对人类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文化,例如语言文字的应用、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即属于这一类。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属性:第一是广泛性。这种广泛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第二是传递性。这种事物应当具有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第三是教育性。这种事物应能成为存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第四是深刻性。这种事物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刻,即不是带来社会某一方面、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改良与变革,而是带来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按照上述观点来考察文化现象,计算机无疑是一种文化。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的确是落伍了。

衡量“计算机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通常是计算机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最主要的能力。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杬孩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计算机文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则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有关的知识可以称之为“信息学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计算机文化”水平高低和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换句话说,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这就是当代“计算机文化”的真正内涵。

由此可以说,熟练操作计算机是优秀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对待,使它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且通过它来不断探索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当你能够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时候,也就是学会学习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计算机不仅改变了教学现状,也改变了你的思维。

善写作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讲述人情物理。语文教师要善于写作,会写文章,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本来就要教学生写作的!但是事实却是多数教师不怎么写作,一年也写不了一两篇文章,不会写专业论文,没写过一两句诗,甚至写一篇发言稿也颇费踌躇。据说有一年某市搞作文比赛,教龄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要跟高中生一起参加比赛,写同样的题目,结果获得前两名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一定要写文章,而且要把文章写好的。

语文教师重视写作,是因为写作的过程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梳理过程,是提升认识的过程。一个观点、一个见解,想一想是一回事,写出来是另一回事。当你把对某个观点或见解的认识用笔写在纸上或敲击键盘写在电脑上的时候,反复审看那些白纸黑字,你常常会发现,表达的条理或许尚不够清晰,论证也欠周密。当你补充、修改后,你对观点或见解的论证就相对充实了、周密了,表达也更加有条理了。在探索和实践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自己的思考借助写作表达出来,你的观点就会更清晰,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也会更客观、科学,踏在通往“优秀”大路上的步伐也会更坚实。

写作的过程也是练习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具备一种语文能力,更多的不是靠理论,不是靠方法——尤其是写作,知道多少种方法没有什么大用——主要还得靠不断的写作实践,也就是历练。只有多写,才有可能提升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写文章也是一种体验,是对作文过程甘苦的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是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的最直接的源泉。当教师把自己丰富的写作体验跟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学生的感觉是亲切的,真实的,也是很有用的。如果教师说的都是别人的方法,别人的经验,甚至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窍要就讲给学生听,一般来讲,这样的指导的作用是有限的。

虽然说我们很多知识的学习是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的,可唯独阅读和写作等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有哪位语文教师敢说自己所教的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是靠了教材上的知识短文呢?所以说,对读写实践的有效指导,往往不是理论的、知识的,而是经验的!这些“经验”来自教师的亲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审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其基本原因是——教师不写作,或不太会写作,因此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就不到位,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写作,其中笔耕不辍者大有人在。有的开了博客促使自己勤动笔,有的借助写教学笔记不断练笔。还有一些优秀教师喜欢跟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这类作文被称作“下水文”:布置给学生一个题目,教师在课堂上也和学生一起写,写完以后把自己的文章念给学生听,把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心得跟学生交流,让同学们来评论。学生们一方面觉得这样很亲切,师生很平等;另一方面从教师的文章当中又能获得启发。当然,有的题目教师未必一定比学生写得好。一个四十多岁的教师跟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写“我的妈妈”,结果可能是学生写得更生动些,而教师则会写得更深刻些。

教师常写“下水文”,就会对哪些作文题目好写(学生容易上手,喜欢写),哪些作文题目不太好写(如跟学生的距离比较远),有了切实的了解。哪些作文题目需要怎样指导更有效,哪些作文需要怎样讲评更恰当,他都会有一套独特的办法。没有教师的亲自写作,这是不容易做好的。

当然,不惟写“下水文”,只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途径、方法很多。归根结底,最朴素、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多写。多读、多写,这是古人的经验。什么东西你总是常使用才能熟练,才能寻到规律,才能驾轻就熟。可是,语文教师通常都很忙,在学校里可以说是最忙的教师,哪有时间写东西啊?我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把写作水平的提高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例如,坚持记录、整理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优劣之处,也就是写些“教学笔记”,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积累。自己预备一个厚一点的笔记本,每周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星期一或星期五,静下心来,把一周上过的课在脑子里“过一遍”,找出“两极”的课——上得效果好的课和效果差的课,记录上课的过程,反思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分析个中原因,写上800 字应该不算是难事。每周都动笔,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不觉得动笔难了。一旦写东西形成了习惯,写作水平也就可能渐渐提升了。老不动笔,拿起来就会觉得笔尖很生涩,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

语文老师应该喜欢写一点小诗,古诗、新诗都可以,哪怕开始写的是顺口溜也无妨,或者喜欢写一点生活随笔。看见自己感兴趣的,有感悟的,触景生情的,就写上两句或一段。这其间也许你就运用了对偶,或者典故;也可能忽地来了灵感,脑中冒出了一个特别好的词语,记下来,这也是练笔。长此以往,还会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呢!

如果有了日常教学笔记的积累,又有了随手写一写的习惯,再利用寒假或者暑假,把这些积累和心得做一番整理,写成文章,这对有心的教师来说,是能做到的。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写了到哪里去发表啊?其实很多时候文章是写给自己的,是整理自己的思想,是练笔用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认识就会发生变化;当书面表达练到一定程度,你的笔头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发表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同学们互相传看,对老师非常钦佩,再听他的课时更觉得他有水平了。

       (本文选自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彬福|语文教师须练就五项基本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ke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