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与人过得去,自己过得去,不要把眼光聚焦在一个点上,无限放大,非要论出个是非来,大家差不多得了,诸位觉得呢?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同班有个女同学给我看两幅布艺画,问我哪个好看,我说都好看,她就说我圆滑,说得我好懵,为啥我不可以喜欢多样化风格呢?
道家的无为是归附自然的属性,遵循了自然的多样化原理,从这个道法自然的角度观望文化领域各大流派分支,有必要分一个孰轻孰重吗?况且文化还有一个教化引导的社会性能,如果文化人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圈子里孤芳自赏,那么他会很自然的面向民众全体,根据不同观众层次的文化需求,派生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品味,丰富他们的口感直至内心,而不仅限于这一类,或者就是偏执到这一个,因为你在排挤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呀,是不是?所谓的糊涂法,就是别找刺闹,路不是一个人走的,别只图自个方便,不让人好走,是吧?自己占便宜和别人吃亏,有相应的联系吗?
势利文人另有一手糊涂招儿就是故意模糊掉别人的价值,借机升高自己的台面,当真你能压服人家吗?当心把自己耍进去啊。北大康教授在宋词里的春天中提到晏殊下的这个糊涂绊子,结果是把自己从慢词场子里糊涂掉了,包括他那个词坛骄子晏小山。一波晏粉还乐不颠的跟在后面笑看柳永官场失利,人家柳永在乎你了?词里尝言:“不屑与人称量”——我啊才懒得跟你们计较呢,我在民间做官就挺好。事实也证明了人家入仕才两年就位列《海内名宦录》啦,为柳永的难得糊涂加个分。
大晏排柳,小晏排苏,结果他们排挤的这两位,一位成为婉约派百调曲祖,一位成为豪放派顶级宗师,反观大小晏呢?我不否认晏氏父子在小令圈子里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放眼整个宋词格局,慢词还是主渠道。倘若他父子两个当初能够稍微糊涂一点,而不是精稀到逼着针尖挑骨头,以他们父子俩的卓越才华,也会在慢词场子里占有一席之地吧?一个人只有胸怀足够博大,才能做大事业,成就千古。
大道至简。聪明人的做法,不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而是把复杂事情简单化,唯其如此,方能平衡各方,稳定局面。关于柳永的作品,只看两首即可:《迷仙引》和《煮海歌》看过这两首的,对其人品及文品,挑不出半个叉叉。我也是从这两首入眼,认定了他本质的优良。
前人极言柳词文化普及面之广:“不读书者尤好之”,这也是我支持他在民间做官的依据,因为没人比他做到更彻底,也就是说如果他离开基层,基层就会出现很多(文化上的)弃民,只有他才能保证每一个人皈依到华夏文明的怀抱。柳词是宋人文化圈子里唯一一个产生民众轰动效应的文化典例,不然,难道还有取代他的人出现吗?
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最激烈的批判就是隔绝民众,他甚至因此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这里只有一个人是不在他批判之列的,就是柳永,虽然他并未明言其人——毕竟柳永只是个例,始终难以提携他的观众进驻到那个主流文化圈,而把全民文化运动一直推广下去……
无奈的结局。并不是我只想说他,而是我只能说他,从草民的角度,他的确是,唯一的……
柳永的表里如一也是我比较容易面对的一个方面,其他人,至少有一个梗我是过不去的,就是一边在内与佐酒家妓寻欢作乐,一边在外标榜清高,这让我很难把他们的文品和人品统一在一起。晏殊排挤柳永的时候,他家的宠妓都被正室赶出来了,还在柳永面前装模作样的说“我不作针线闲拈伴伊坐”呢,他怎么不看《迷仙引》中永弃烟花归良籍那一句呢?因为晏家还在往里招烟花呀,他给家妓转正了吗?包括其他人,不含柳永,柳永做官以后,基本就没往家里招过谁,窘,说不过去了吧?╭(╯^╰)╮
而且嫌弃汉女针线活又是什么梗?你晏殊身上的衣服不是你身边女人比着身量给你缝制出来的,还是你自己凭空杜撰出来的?柳永是真不和他计较,否则,计较到后来,只能是晏殊理亏,因为多少个年头以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将会为这身衣服与敌国侵略者拼杀于硝烟纷飞的古战场,至此汉家衣冠成为挽救社稷危亡、重振家国雄风的一个历史引爆点。
直到现在汉文化圈子里还流传着一句:“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古往今来,有多少巧手汉女在这汉家衣冠之上,留下她们细密的针脚精致的做工,也为华夏文明构建出一派绚烂多姿的服饰文化体系,请问晏相爷,你敢一概轻妄了她们吗?柳永不计较,真是在给你留面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