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岩竹呓语
岩竹呓语(九六):生活随笔

岩竹呓语(九六):生活随笔

作者: 苏宛一线 | 来源:发表于2020-01-13 11:48 被阅读0次

    生活随笔

    (岩竹呓语·九六)

    (一)

    能够教育我们的,是自己切身体会的生活,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家,不是厚颜无耻的说教者,也不是台上假装周五正王的所谓领导,更不是那些意淫之才的文章!实际上,几乎每个人都是一枚硬币,有着两面性,既有示人的一面,也有隐蔽的一面,只有道德自觉的人,才能够慎独自律。所谓的高尚者,都是经常能够自觉自醒的人。

    (二)

    现在的社交媒体虽然发达,但过快传递的信息往往是一闪念的东西,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像飘飞的风筝一样浮漂,不但自己认识不深,到对方那里也是一闪而过,留下的痕迹如水过地皮湿,转瞬之间就过去了。书信虽然传统老套,但一封信的写成,要经过反复斟酌,在语言选择上、在传情达意上,都经过了去粗取精的提炼,反映的是真挚而深沉的情愫。社交信息的浮华不实,犹如人生当下的泡沫化,唯有书信才能深入地传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三)

    “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一份礼物”,这句话真好!不管父母伟大还是渺小,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幸福还是不幸,自己的存在总是一种无奈的有限,唯有孩子,才让父母对人生有无限的眷恋和希望,才使父母增益了对人世的热爱和执着。人生之所以还有温度,就是代代相传的这份亲情和永续!

    (四)

    两性之情之所以弥足珍贵,就因为它是克服难以排遣的孤寂的良药。虽然人是父母创造的尤物,但他(她)一出世就是一个单子一般的存在,无论父母亲友多么关爱和支持,他(她)都是单独的个体,当所有的营养和影响造就了他(她)时,他(她)也有了和他人相区别的思想和情愫,无论怎样和别人交流,总有一层虽薄却无法穿透的窗户纸。只有当他与她相遇了,只有他们之间水乳交融了,那种相知相惜使他们成为灵魂的伴侣,他们才克服了单子般存在的孤寂,结合成一体的有机物。然而,两性之情又是脆弱的,总会因这样那样的诱因而使这个有机物产生裂痕甚至分裂。所谓永恒不变的爱情就像一个神话,为世间所难寻。那些相守一世不离不弃的情爱,无不是经历曲折而又适时调适的结果。人们之所以寻寻觅觅,不知疲倦地追求爱情,是因为没有获得爱情或是得而复失,才让人苦于此痴于此。爱情是人们获得灵魂伴侣的唯一途径,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都无法替代她所带给爱人的圆润而充盈的温馨!

    (五)

    有人说,人到中年,没有自由,没有爱情。这话对也不对。因为到了中年,一般人都有家有室,身上背负着责任甚至义务,自己已经被框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原来的热情已经耗尽,自由已经溜走,爱情已经被可能的亲情所替代,全副身心似乎都该在既定的道路上走下去,所谓的自由与爱情就像穷汉想望奢侈品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但这是画地为牢者的思路,不是勇敢者的认知。责任和义务一旦变成对精神和自由的束缚,勇敢者就会试图打破这种禁锢,去寻求自我解放、放飞自由的道路。婚姻里如果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那就到了破裂的时候,勇敢者自会想去摆脱它,并向往和争取爱情。这是人性的本然所求,无所谓道德与否。特别是那些基础不牢的婚姻,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就有人为爱而挣扎,去尝试一种精神的生活,甚至去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所谓婚外情,其实就是“围城”内已经滴水成冰,寒彻肌肤,敏感的心要想得到温暖,就必需到“围城”外去寻求慰藉。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来说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只把指责的口水吐到一方身上有失公允!不管怎么说,一旦出现这种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将一方一棍子打死了事。道德的谴责虽然简便易行、轻松爽快,但不问根由的一味谴责,也是一种不道德的做法。当然,如果一桩婚姻无法再维系,最恰当的做法是离婚重组。但是,由于离婚的成本太高,造成的后果难以预料,一些处于极端痛苦中的人,不是吞下苦果就是被城外的风景吸引。处于如此景况中的人们心里有多苦,谁也不知道,只是在那里妄加评议,说一些没有根据的闲话!

    (六)

    心态虽是个人的,但它来自于自我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不但影响着自己的态度和认知,而且影响着对环境的态度和认知。一味强调自我的说教者忘记了,任何一个自我都不是从空无中产生的,生命来自于父母,认知来自于影响他的一切事物(那怕他自己浑然不觉,意识不到)。而所谓的自我就是这个生命的有机体在与外界交换物质的、信息的要素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继续着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一旦自我不与外在交互,生命就开始钝化、萎缩,走向衰败直至消亡。所以,自我的固步自封,是僵化和死亡的前兆;希望任何人都不要自恋,不要在自我的“天井里”暗自感伤。——那是丧失希望和未来的肇始。一个自觉的自我,必然是积极的行动者,是勇于在与外界的交互中吸取营养,从而不断在自信中发展成长的人。

    (七)

    “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这是一条要紧的信条,但做到却甚难。

    “看得开”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退让,“拿得起”是一种敢作敢为的情操,“放得下”是自甘下风的自解自劝。“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在于合理调剂生活,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事实上,无论伟人还是村夫,真正能够照这句话的道理去做的,实在少得可怜。照这话做的人,表面上看是谦谦君子、纠纠伟夫,实际上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是迫于无奈,并非出自本心,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另一种表达。

    看一看历史,几乎所有的大人物,都曾经犯下一些错误,或轻或重、或大或小,不一而足。因为一事当前,人们来不及思考那么多、顾虑那么多,往往受到情绪的冲击而做出了原本不愿做出的决定,采取了原本不愿采取的行动。另外,在现实面前,事物的发展存在着非止一种的可能性,不管如何选择,事后都有可能觉得后悔,认为自己选择错了。情势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人虽是理智的主人,但也是情绪的奴隶。

    (八)

    现代社会契约横行,在貌似合理的表面下,掩盖了太多的矛盾和问题。让·雅克·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时,根本想不到契约文化已经繁复到现在这种程度,在到处依靠契约行事的同时,也到处存在着借契约掩盖问题或进行罪恶勾当的表现。

    (九)

    儿女不是产品,任人修造;儿女不是理想,任人畅想;儿女是新生代,有其自主的轨迹;儿女是新灵魂,有其升华的通道!可悲的是,中国式父母,正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而且是以爱的名义!不知道从何时起,溺爱代替了教养,偏袒代替了论理,移情代替了理想,父母企图再造一个更好的自己,然而无不失败!

    (十)

    任何事物作为客观的存在,都是真实的本然的样子,它一旦进入我们的视野,一旦被我们主观感觉或思维所观照,它就不再是本然的样子,而成了我们感觉或思维的产物,或者说它成了我们眼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本然的事物本身。换言之,我们作为主体,一旦有了观察、感觉和思维的能力,就一定有了主观认知的平台或基础。而这平台或基础,就决定了我们认知的出发点和倾向性。任何进入我们视野的事物,就不再是其本然的样子,而是打上了我们主观的烙印,曲折地反映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岩竹呓语(九六):生活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mg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