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觉知”
曾经在动车上听过这样一些对话,
让我记忆犹新。
“现在的孩子很气人啊,
一上幼儿园就尿裤子。
为了不去幼儿园就尿裤子,
我就不信打不过来(意思是一尿裤子就打他孩子就可以改过来了)”。
更有甚的是,
同行者居然印证她的做法是正确的。
“对,小孩子就是这样教育才可以,
我们家的也是。”
刹那间我抬起了头,
看了看年轻的母亲。
不去评判是非对错,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也曾经因自己的情绪、各种评判影响过孩子。
作为父母,
如果能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及思想有所觉察,
会不会让结果不同呢?
会不会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会不会让亲子关系亦师亦友?
会不会令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幸福?
还是,选择羡慕别人的样子,
不断买入各种观点来凹造自己的生活?
能量的传递——“评判的传递”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自己更加反思——
在亲子关系中留意自己的评判,
言语定论带给孩子的是创造性还是限制性。
前几天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
看到绿油油的草地,
我又想赤脚上去走走了。
随即问孩子,
“试下赤脚踩在草地上是什么感受?”
“妈,你不是说草里有虫子和蚂蚁吗?”
我楞了,
之前我确实有这样的担心,
告诉她有这样的风险不要去草丛里。
“下雨之前我曾在这里走过,之后又走了一次”。
“你没遇上蚂蚁?”
“有啊,停下来的时候看到蚂蚁在脚上爬,
走起来就没注意了。
改天你可以试试?”
。。。。。。
突然间想起爬山时孩子对虫子的害怕,
这种影响估计是我带给孩子的观点(汗。。。)
看到对孩子的影响了吧?
她的世界本来是精彩无所畏惧的,
只是不断听进去了一些观点,
哪些事是能做的,
哪些事不能做,
我们习惯性的把自己认为的一些经验和看到的风险告诉孩子,
被剥夺的岂止是一份体验,
更多的是给了孩子一些限制性的观点。
当我们的习惯没有被觉察到时,
特别是在关系中,
这些带给孩子的究竟是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你看到了,
请尝试着放下评判,
换一种思维方式,
问问自己,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这些的发生提醒我的是什么呢?
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当能量的层级发生变化后,
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孩子的表现会更加令人惊奇,
ta保持着那份好奇,
会拥有更多的勇气去探索,去创造。
勿忘初衷——“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昨天晚上孩子喝鸡尾酒,
我用她喝水的小玻璃杯倒了一些,
“妈妈,我要用酒杯”。
“还不一样吗?”
说完下意识的想到,我怎么这样说,
孩子的情绪随即被影响了。
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氛围更好呢?
随即去厨房拿了酒杯给她换上,
孩子开心地道谢。
看到她绽开的笑颜,
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你看,我习惯性的一句话,
意思是我拒绝你的要求,
你可以按我的想法将就一下。
这就是我言语背后带给孩子的。
而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呢,
喝酒要用酒杯,
为什么不可以满足呢?
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我习惯性的评判来自于自我的价值感低。
当自己不将就的习惯慢慢养成时,
对孩子的影响会是自己值得与自信。
而有多少时候,
当我们与孩子在对话时,
那一刻自己想什么呢?
想着自己要做的事情忽略孩子的需求?
忙着招呼别人看不到孩子的眼光?
自己的想法重要孩子的不重要?
我们想要的事与愿违时,
还是多留意下我们做了哪一些?
焦虑与担心,
一切都是未知数,
孩子会自己选择与界定,
喜欢的就是喜欢,
不喜欢的就是拒绝,
你可以引导,
她可以选择,
这是一份对生命的尊重不是吗?
很欣赏龙应台说的一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ta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ta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路的这一段,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ta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如果你觉得重要,
完全可以提高和孩子相处的品质,
从孩子的要求开始,
看到孩子的需求与渴望,
看得到你和孩子的关系,
更看得到你带给孩子无形的思想信念。
无论是否满足与被满足,
当下那一刻双方都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你只需知道,
家庭的氛围你是来破坏的,还是创建的。
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比这更好呢?
孩子的小手工——“选择决定了你走的路”
什么会阻碍生命、事业、关系中的喜悦呢?
评判。
一是买入了别人对你的评判,
二是自己对自己的评判。
限制与创造,
是可以选择的。
正所谓,
人生没有真正的“完美”,
只有你走过的路。
祝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