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关注健康的人群,非中老年人莫属,然而在爸妈的朋友圈里,你觉得下面哪一组文章更容易传播呢?
A组:
《血脂指南变迁:降低LDL-C目标值越来越严格》
《诱发痛风的六大危险因素》
《“三高”患者的自我管理》
《缓解慢性腰痛:腰背肌训练》
B组:
《不花钱不吃药,一学就会调百病》
《高血压有救了,发一次,救无数》
《一道家常菜,扫清五脏毒,从此不“养”癌细胞》
《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清理的干干净净》
显然是B组。
同样是传播健康知识,同样是疾病的预防管理,A组的文章一看就像是医生写的健康科普,B组看起来更像是健康洗脑。
我关注了几位协和医院专家写的公众号,每一篇科普文章,都是引经据典,查阅参考文献,可文章的阅读量却只有几百几千,远不及B组的文章动辄就是10万+。
为什么爸妈们偏爱转发B组的文章呢?这两组文章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教育模式VS鸡汤套路
健康科普遵循的教育模式是:
知识→学习→行动→健康
人们通过学习思考,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行动,更多的是要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以此来达到健康目的。
而养生鸡汤文,大多采用“震惊!”、“再不看就晚了”、“99%的人不知道”、“太神奇了”、“必须转”这样的标题党,来诱发人们的好奇心或借用不花钱,有特效,方法简单诱导人们相信并转发。
因人而异VS普遍适用
中医讲辩证论治,西医讲精准医疗。每一项治疗的实施都要参考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前提条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
心脏病人如何康复?健康科普会教育我们,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稳定期要做哪些活动?出现心前区疼痛,要如何处理?什么情况下要拨打急救电话……
而养生鸡汤文不会讲前提条件,不论病因病机、年龄情况,却告诉我们《脚上有个“救心穴”,一点,心脏就通了》,如果真遇到急性心肌梗死,相信了这样的谣言,后果不堪设想。
客观理智VS深谙人性
北京台曾有一档养生节目,专家在台上讲得非常严谨客观,说到健康无外乎一些适当锻炼,平衡膳食之类的实在话,但是坐在台底下的大爷大妈们,显然听得很不过瘾,有些冷漠。
当主持人问到癌症预防的方法时,专家讲了一些关于生活方式的建议,然后说到很多抗癌药物来自一些食物比如香菇之类的。
台下的老人们开始来了兴致,主持人问吃香菇可以抗癌吗?专家回答说香菇中的有效成分太少,以平常的食用量不足以起效。主持人依然不甘心,又追问了几句,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这时台下的气氛又冷了下来。
人们都喜欢“多快好省”,用在身体上也一样,讲健康来自阳光、水、空气、心情,运动,远不如打着“祛病强身”的旗号,讲“食疗”“进补”之类更受人欢迎。
改变自己VS借助外物
举个减肥的例子,健康科普要我们节制饮食加运动,鸡汤文告诉我们《减肥最快最瘦身的几种水果》;
科普里,要戒烟,要限酒,要控制甜食,要限制盐和高脂肪饮食的摄入,要运动,要心情开朗,要早睡要早起……
鸡汤文里,《花生加一物,降压降糖胜吃无数补药》、《每天吃一个,肥腿大肚腩竟消失了!》
一个是改变自己舒适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百般限制,一个是简单地借助外物就能强身,哪一种更吸引人呢?
正视自我VS盲从奢望
疾病是痛苦的,不美好的,谁都不愿接受,但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每个人又都无法抗拒。
很多时候,现实就是冷冰冰的,要保证科学性,健康科普必须要建立在严谨客观的数据与研究之上,没有办法让它们有温度,来满足人性的贪婪。
养生鸡汤文不讲客观数据,他们从生活经验里采撷一些常识夸大其词做文章,暗示读者只要xx就能xx,满足我们对健康的奢望和内心。
教育让我们正视现实,学会思考,虽然克制欲望非常困难。
洗脑让我们盲从欲望,放弃思考,虽然满足的感觉很舒适。
愿爸妈的朋友圈里,养生鸡汤文早日被健康科普所取代。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