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15页至27页)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15页至27页)

作者: 丽安 | 来源:发表于2022-03-02 18:50 被阅读0次

忙碌了整整一天,下班到家读两章,完成今天的打卡任务。

今天读《写字·育人·做人》。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写,即为什么要练字,怎么练字,练字的结果是什么。

首先,为什么要练字?文章用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字写不好,不能委以重任。

一个人连字都写不好,还能成什么大事?(p15)

怎么练呢?写好汉字离不开字帖,离不开读帖和描红、仿影、临摹。

于老师和同事们编了一套硬笔楷书字帖,又以教研室的名义规定:每校每天安排15分钟写字课,照着字帖描、仿、临。

练字是一种思维活动和感觉器官的活动。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学生在作业中的错别字大大减少了。一个生字,首先描一遍,再仿影几遍,又临摹数遍,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记住它的字形是不成问题的。

练字的结果——写字改变人:

      练字能使人心静,注意力集中。练字改变人的性格,让孤僻内向的人变得活泼外向。练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练字让学生变得文明,变得有条理,变得讲究卫生。练字练出人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数学成绩。练字练出恒心、练出坚毅的品质。

练好字还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教学生写好汉字,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文章引用郭沫若的在1962年的《人民教育》上的一段话:

培养中小学生写好汉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郭沫若1962《人民教育》

为我们总结: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熏锅屋》

这篇文章作者以特级教师张庆如老师的这段话开始: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夫,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张庆如

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于老师深有同感:“语文能力就是自己在大量的长期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形成的。”

于老师引用自己的一段课堂实录,充分地说明,坚持节节读,课课练,语文的功夫也就上来了。

读课外书?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把书本念好了,才能读课外书。想我小的时候,读课外书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务正业。可苏霍姆林斯基却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于老师班上新来一个叫杨鸣的孩子,连课文也读不流利。于老师给他“诊断”: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百分之百的语文水平低下,百分之百的写出的文章不通顺。原因很简单:语感不好。于老师给他下“处方”:给孩子多买点书,买那些有一定情节的适合孩子读的书,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书。让孩子每天出声朗读十分钟,二十分钟。没有兴趣可以强制他读。等他读得流畅了,孩子的语文水平自然上来了。

学语文是一辈子的事,需要天天读书、读报,天天“熏锅屋”。做笔记是熏锅屋的重要方法,要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面对那些常常让人混淆的“双胞胎”字词,于老师也是用“熏锅屋”办法——每天早自习让学生到讲台前听写一句含有“双胞胎”字词的句子。


今天读的两篇文章都讲的一个慢功夫,语文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日复一日地朝着“字写好,书读懂,话说白,文写通”的目标前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15页至27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re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