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被罚捡废品还钱:父母育儿,比起暴力,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做出更高级的选择
一
孩子犯错了,与其骂或者打,不如让孩子去承担责任。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个九岁的男孩,因为偷用奶奶手机微信上的2000块钱,为自己的游戏买了装备,被父母罚去捡废品卖挣钱来偿还奶奶。
下面的评论也纷纷地为这对父母的处理方式点赞。
既没有大打出手,也没有恶语相向,而是对孩子所犯的错误给予正确不只停留在口头的引导。
通过孩子捡废品,甚至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帮助孩子一起捡废品,也让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到挣钱的不易,也让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了对所犯错误要有担待,承担相应的责任。
有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行为时,总是用吵骂甚至是打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而有一些父母选了一种更高级的方式,譬如新闻中的父母用行动代替说教,对比来看,哪类家庭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成长,更多的收获,就显而易见了。
有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行为,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重要的是怎样让孩子更深刻的认识错误,我觉得这才是父母育儿的所应不断追求。
更何况一些情况下,即便是用暴力,也不见得能够让孩子知道对错,他们只是屈服于父母的严厉情绪,也只是按照父母的说辞说服了自己,这在本质上与“屈打成招”一样。
更有甚者, “打孩子”不但不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反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暴力解决问题的路径。
“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是完全可以受暴力左右的”,这个思想被印在孩子们心里的话,对他今后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把妈妈捆在了一个靶子上面拼命的暴打,一边打,一边嘴里还恶恨的说:“让你再打我,让你也体会一下被打的滋味。”为人父母看到这个视频都会感到痛心。
母亲被孩子用这种方式报复,是孩子的悲哀,但更是这个母亲的悲哀。
暴力中,孩子们只是知道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强扭成一致,才会避免更多的批评,这样看来,暴力教育方式是苍白无力的。
二
慢一点听听孩子的想法,会避免一半以上的暴力。
听过这样一件发生在女儿和爸爸间的小事。
吃完饭的时候,爸爸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放在3岁女儿面前。女儿看到这碗鸡汤,二话不说,捧起来就朝家里那一盆爸爸最喜欢的盆栽走去,正要向花盆里面倾倒时,被爸爸及时地呵止住了。
爸爸火冒三丈,认为孩子简直太无法无天,太没有规矩了。正要呵斥女儿,对她严加管教的时候,他随口责问了句:“为什么要把热鸡汤往花盆里面倒?”
女儿看到爸爸严厉的表情,一脸无辜,并且有些胆却地小声说:“爸爸,妈妈以前跟我说鸡汤很有营养,让我要多喝一点,我觉得小花也需要有营养,所以我想把这鸡汤跟小花分享。”
听到女儿回答,爸爸立马柔软了,更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惭愧,没想到女儿的出发点是这样的纯真善良。
有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孩子,我们太过于匆忙了,以至于发现不了孩子世界的美。
那么,下一次在很冲动想要斥责孩子的时候,可不可以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忍住情绪,等待下孩子的答案,或许那个答案有着足够的力量能够让我们的愤怒消失踪影并且为之前它曾来过而感到惭愧。
三
“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暴力!更高级的做法是用心感受那块“铁”,自然会发现它的独特和它的美好。
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为啥我的孩子不行;摔一跤就哭成那个“熊”样,能不能再娇气点;人家欺负你,你就只有哭的本事啊,你倒是给我打回去啊!. . .
上述情绪虽负面,但不得不承认它的普遍性。
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父母扪心自问,一,铁有什么不好,铁有铁的优点;二,有可能紧紧因为“恨”,本来可以成为一块好钢的铁也被抹杀掉了!
曾经听过著名的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会上,一个咨询者讲了他自己的一个问题:
有一次工作任务分配,老板对他承诺,工作项目达标以后,他会得到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但最后工作完成,目标也达成了,老板却不再提奖金的事,不知道是忘记了还是刻意的。
这个男职员曾经试着用各种方法为自己鼓劲儿,让自己变得有勇气去跟老板提,但迟迟付出不了行动。慢慢的这个问题就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他,变成了一个心理障碍,他不得不来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解决这样的问题。
会上有个咨询师,通过引导他正视这个问题,积极的采取行动,积极的给他鼓励,各种鸡血打的他心潮澎湃,然后问他是不是明天可以行动,他说自己可以了。
但李松蔚老师看出了一些问题,叫住了这个职员,问:“你真的会去解决这个问题吗?明天你会采取行动吗?请你认真地想一想,然后给我个回复,好吗?”
这个职员开始变得犹豫了,“我好像. . .不太确定. . .不敢保证我明天真的会去. . .”
因为很长时间了,他已经给了自己无数个理由,如果要能说服自己的话,早已经说服了。
然后李松蔚老师又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为什么你觉得自己不会采取行动呢?”
他说:“刚才的咨询师帮助我的方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妈妈对待我的方式。
小的时候在幼儿园,我经常受欺负,小朋友打我,抢我的玩具。我妈妈知道了,就劈头大骂说我懦弱,说我怂,要求我第二天一定要去对那个欺负过我的孩子予以反击,或是打回去,或者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
但是,到了第二天,虽然妈妈的手在背后推着我,但我依然说服不了自己那样做,以至于后来我一看到幼儿园就紧张,恐惧。”
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是这么一路,又怂又没出息地骂过来。以至现在,他心理总是有一个声音,说自己不行。
他会给自己找一千个理由,去找老板要奖金,但是又会有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要去。
这个案例发展到此,已经可以看出,家长对一个孩子教育,会在他今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的家长总是逃脱不了一种心态,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为什么我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于是夹带着不平、失落的愤怒都要孩子照单全收。
而那个男职员最后是怎么样跳出了心理障碍呢?
心理咨询师告诉他可以想象自己对曾经的妈妈说上一段话。
他想了想是这样说的:“妈妈,我为什么不能怂?我怂怎么了?我就是很怂的人呀!我怂就不是你的孩子了吗?就不值得你爱了吗?”
说完这段话,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去找妈妈聊一聊,而聊完以后,他相信自己应该就有力量,能够去找老板要钱了。
作为父母为什么不能够给孩子更高级的教育,放眼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用放大镜般的视角盯着他们缺点不放,让他们能够更健康的成长,而不用步入社会后需要很努力的自我救赎才能够有面对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呢?
在孩子建立勇气和自信的过程当中,我们到底做对了吗?
四
诚然,作为家长,我们不是完人,虽然知道很多道理,但就是有时候在累积的情绪面前还是会丢了分寸。
对孩子吵骂,甚至是严重到打,事后自责,愧疚,悔恨。这是大部分爸妈的心路历程。
与其在暴力,后悔自责,负面情绪累积,再暴力的路上苦苦挣扎,不如去发掘是否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这之后,我们也会更加趋于平和,成为更好的父母!
当任由情绪摆布的我们发现,可以多一些选择的时候,也许正是摆脱情绪控制的转折点,在育儿路上或许就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