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2-09-29 20:39 被阅读0次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大意是:诗是人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在内心深处是情感意志,而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表达不透彻,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嗟叹息还不能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觉不满足,于是就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起来。 这一段话阐明了什么是“诗”,解释了诗与歌、与舞的关系。所谓“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情意在心中活动,这种活动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就形成了诗。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最早诗歌文集,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古诗,由二言至三言再至四言、五言、七言。

    最早出现的是二言诗,是我国的上古先民在从事各种行为活动时的劳动号子。《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假如那时候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杭育(yō)杭育’,那么,这便是创作。”

    可见初民的诗歌,与劳动、生活、情感等息息相关。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的《弹(dàn)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通“肉”)。”意思是:砍断竹子,做成弹弓,弹出泥丸,射向猎物。短短八个字把原始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记录了下来。

    然后是三言诗。目前可见最早的三言诗:“苍耀稷,生感迹。”大意是:“苍天啊,你播撒光辉于大地,使五谷生长;使我们得以生存发展,对您报以无限之感激。”

    再后四言。相传唐尧之时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礼记·郊特牲》相传为神农氏(一说帝尧)所写的《伊耆氏蜡辞》(之所以名《伊耆氏蜡辞》是因为神农氏又名伊耆氏),“蜡辞”即是“腊辞”,是先民们于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祈求五谷丰登的重要活动。《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

    “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这是五言诗的肇端。伯夷叔齐的《采薇歌》可以视为五言之祖。学界普遍认同的第一首成熟五言诗应当是东汉初期班固的《咏诗》一诗,咏的是缇萦救父一事。在此之前的如《古诗十九首》中传言为枚乘所作的七首,又如“长于高妙”的苏武李陵之诗,以及卓文君的《白头吟》,据前贤今人考证应当都系后人托名伪作,不足为成熟无言诗出现时间的证据。

    出现的最晚的是六言、七言。由于六言诗存世量较少亦无特别优秀之作品故不细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谓:“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成于西汉”,意思是说六言七言诗在《诗经》和《离骚》中就出现了。而其成熟在西汉时期。真正的七言诗,则要等到两汉时才出现,如张衡的《四愁诗》。不过《四愁诗》法承《诗经》,有着大量的重复句,故当不得“成熟”二字。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要等到魏朝。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才是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的起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tr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