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菊言菊语】看于老师教《白杨》(课例研读)

【菊言菊语】看于老师教《白杨》(课例研读)

作者: 山中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1-01-01 23:20 被阅读0次

          今天本来答应丹老师,在群里分享读于永正老师的《白杨》课例,“于老师是怎样关教学“借物喻人”手法的。”却临时有事儿,爽约了。从外面回来后,研讨时间已过,我只好在电脑上敲下我的研读理解,与今晚的研讨主题不太吻合,但还是想把个人浅薄的理解记录下来。


    读了《白杨》后,有几点感受。

    一、 写字、识字教学指导细致、扎实。

    上课伊始,于老师在板书课题“白杨”时,于老师说:““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横折”的“折”就是第一个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于老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像我,常年教高年级,对于字词书写指导不多,学生考试时,自然在这项失分较多,看来,还需要老师做好示范。于老师在讲到“晰”这个生字时,亲自示范,并要求学生像他那样写美观、规范。于老师反复指导,可见识字教学高年级也同样重要。只是有所侧重罢了。还有“辩”“辨”两个字的区别,于老师采用出示两个句子的方式,让学生辨别识记,这是识字教学的又一好方法。特别是“疆”字的教学更是赢得了听课者的一片赞叹。“疆”字右半部分,要写到紧凑一些,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次长;左边“弓”字里面的“土”字千万别丢了,记住: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说完,将“弓”字里面的“土”字描成了红色。于老师“寓识于读,识字结合”,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强化了写字训练,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紧紧围绕重点,一字统领全篇。

      “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于老师却渗透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渗透。这又是让我感受较深的一点。

        于老师按照第一节课中学生提到的三个问题,组织教学,这就是随机指导,但这看似随意,实哉有条理,有梯度。第一节课,于老师没有从第一个问题:白杨有什么特点入手,而是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在我看来,三个问题刚好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第三个问题属于简单问题,只要学生读过一遍课文,不难找到,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是需要深入阅读课文才能解决的。放在第二课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授“白杨有什么特点?”时,于老师引导学生聚焦3-14段,找出一个词语。学生很自然找到“高大挺秀”这个词语。于老师引导学生“高大挺拔”和“高大挺秀”的异同,让学生发现白杨不仅仅是外秀,更是内秀。由此引出白杨的品格。讲到此,于老师没有只停留在学生知道白杨的品格上,而是采用前后勾连的方法,对白杨的品格进行了是深层理解。学生通过读“爸爸的沉思”前后比较,水到渠成理解作者明写杨。暗写人的品格,这就是借物喻人的用法。

    三、由句的练习到段的练习指导是这一课的又一大亮点。

          于老师在让学生理解白杨有什么高贵的品格这一问题时,采用分步推进法。先是让学生自由读14段,让学生整体感知。接着借助板书:”哪儿……哪儿……,不管……不管……”动情背诵。然后启发学生背诵,达到全班会背。这样落实了背的任务,到这里,于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仿写句子,而是通过深入解读后,在真正理解了白杨的品格后,再组织仿写。按照书上要求,是要造句的,但于老师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造段。孩子们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写出了优美的句段,连学困生也写出了优美的句子。

          总之,于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连连,就连板书也那么巧妙,用大问题大问号,小问题小问号,解决一个问题擦除一个问题的方法,清晰明了,印象深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言菊语】看于老师教《白杨》(课例研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us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