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到40岁年龄的人,如果事业没有小成,以后也难以发展,社会存在偏见,个人存在家庭牵绊,也会对自己信心不足。但,总有一些原因让有些人面对这种局面,比如我。
我是国企的一名普通员工,工作十五年转岗两次,涉及三个专业领域。
每次转岗都是一个全新领域,全新知识体系,全新人际关系,全新挑战,磨练了我的意志和人格,每一次都能成为领域权威。当然,权威是外人定的,在我看来,能力缺陷很多,提升空间还很大。但是,至少我有话语权,决策者需要考虑我的意见。
刚入职,我内向、胆小、害羞、自卑。但我是个不认命的人,抗拒那些强加在我身上的评价,只因我的年龄、我的性别、我的位置。
所以,我不认为40岁以后就没有了发展力,中途从头开始也要活得精彩。通过我的经验,希望能给中途跳槽或转行的人们一点启发。
保持谦虚
2015年底,我开始了职业生涯第二次转型,这次的平台较前两次更大,属于技术创新领域,新同事的学历也提升了一个等级,除了前面10年工作经历,其他方面完全处于劣势,临时工都不如。
还好,务实和谦虚是父母常年灌输给我的做人准则,从临时工开始请教,从最简单的检测入手,从最基础的理论,从最根本的技术标准开始,归零打造新领域知识大楼。
有一次新检测设备培训,我将培训老师讲的每个画面每个字拍摄下来,设备厂家培训了三天,我举了三天摄像机,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回放视频,对着设备把操作方法、每项试验每个操作步骤、每一种特殊情况,逐字记录整理成文档,培训老师也不厌其烦指导我的方法。
最后,一个新人成了唯一能完整进行整套检测的人。那个时候的我,任何杂事都能做、任何检测都能上,但是关键项目里却没有我的名字。不要着急,机遇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专心打好基础是关键。
认清优势
谦虚是学习任何东西必要的品质,是我们打基础的武器。不过,不能带给你质的飞跃。新领域也分很多小领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给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是第二步。
安静、稳重是我的优点,不善于沟通、感情用事是我的缺陷。管理、技术、办公室等方面,我选择了技术,技术领域里又选择了技术成熟、力量较薄弱的某款设备小领域。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款设备技术创新已经到头了,没有发展空间。但,对于我而已,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放在这个成熟设备上,继续搭建我的知识体系。
没有发展空间?这个世界哪样东西不会发展呢?只是时间没到而已。
寻找缝隙
我选择的领域不被看好,常年没有新技术突破,决策者又不愿加人进来。可这款设备领域的问题还是很多,只是很久没人沉到应用现场调查设备缺陷,决策者更不能了解实际情况。
缺陷积累到一定时候总会暴露,一旦了解到这个趋势,我盯上了回收的报废设备。这是很多人当垃圾的设备,回收人员甚至调侃自己是收废品的。
废品也是宝呀,那些没被人发现的缺陷就留在了“废品”上。
于是,我把精力用在“废品”分析上,分析设备本不属于检测人员的工作范畴,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包括周围的同事也没有。
没有经验知识没关系,遇到一个难题,学习一个解决方法,积累一个经验。差不多两年,暴露了5个公司7款设备重大质量问题。
这时的我,名气慢慢建立了起来,从一个半路出家、无人关注、不被看好的员工,变成这个领域的技术权威。
前面说了,权威是外人定的,自己的实力只有自己清楚,未知的东西还非常多。但是,名气能提高自信,并给别人以信心,能为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开辟一条平顺之路。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避开坚硬,寻找缝隙,刀刃越细越容易进入缝隙。我就是这把刀,保持谦虚与不断积累是我磨的刀刃,“废品”就是这个缝隙。
确定目标
以上仅是起步,后面的路还长,要继续走下去,困在“名气”里,终有一天会被淘汰。管理路线已经不可能了,只有继续往技术路线走。
幸好,我喜爱自己的工作,确定一个方向,用学习、探索推着自己往这个方向走,工作才不会成为日复一日的累赘。
确立的目标要赋予社会、群体意义,不要和金钱、权力、名望牵扯,这些仅是追求目标路上的附属产物。否则,忙活半天,稍纵即逝、毫无意义,浪费生命。
结束语
4年努力中,不只面对上面这些,还有很多困难与辛酸。有同事们的言语打击、有领导者的不信任、有问题始终查找不出的困境、有一个人在办公室孤独应付各种报告报表、更有内心纠结折磨。
没有谁的路平坦舒适,要靠自己铲掉路上的荆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