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别林早年的幽默哑剧《摩登时代》,里面呈现的社会就像是流水生产线的数控车间,每个人都是机械化的操作,重复重复再重复。
最终被流水线变成了麻木机械的工具人,变成了一台连吃饭时间都被压榨的机器。
这是生计,也是生活。
№1
想起富士康跳楼事件,有段时间接连发生几起员工跳楼轻生,网上的议论声音很多。
有的说都是个人自身的原因,有的说加班压力大,众说纷纭。
我搜了下相关的照片,不单单是这家企业的,大多流水线的工人们脸上是没有笑意的,是冷漠的。
能理解,企业本质上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单调工作,也不能和工友聊天,只能低着头,手上重复着那几个动作,哪还能有发自内心的笑。
机器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想法的,人有。
可人一旦没有了这部分的输入输出,轻则麻木,重则崩溃。
有人也许会说那如果我们不在流水线上工作,不会有这样的顾虑。
错。
其实离我们很近。
№2
昨天在马路上看到潇潇,她自顾自走着,我叫住了她,边走边聊着。
潇潇说在柜台也两年多了,刚开始还好,现在那种被榨干的无力感越来越强了,老娘想辞职啊啊啊!!!
是的,就是这么突兀,就是这么直接开始聊人生、聊理想了。
然后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说了一沓专业术语加吐槽。
5万起,90天,4.8%
反假货币小超人
重空
300个号,297张传票
我表示并没有太理解,不过想起一次去银行办事情,人比较多,估计等了一上午吧。
柜台的工作人员就一直在柜台上叫号、办业务、叫号、办业务,即使这样,几个一起等的人还一直抱怨说怎么这么慢。
潇潇说,
我可能是受刺激了。
上周五一个阿姨来办业务,不知道怎么了就发起脾气来了,说什么几年以后都是机器了,指着柜台同事恶狠狠地说,你们一个个都要消失了!
刚开始,潇潇很气愤,无冤无仇这么说话,太过分了!
可转念一想,觉得背后一阵凉意。
每天来来回回,就像是流水线一般框死了,每来一个客户就来一个习惯性的微笑,这个业务这么办理,那个业务那么办理,突然觉得——
自己好像和机器真的没什么差别。
礼貌性的微笑多了,回到家,连想笑的力气都没有了。
潇潇叹了口气——
哎,工作了以后才知道上学的好啊,准确的来说,是大学的好啊。
现在想想,只有那四年,是鲜活的,回忆起来是饱满的。
来自网络
№3
我是一个很容易把脑海里无关紧要的东西抹掉的人。好吧,就是记性比较差。
当我好好回忆起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十二年的时候,脑子里就两块,一块是学习,另外一块模模糊糊,好像是有些东西,又好像没有。
或者说,假装有些东西,故意放在那里,不然就学习,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可实际上,好像两点一线,除了学习就是考试,除了做题就是归纳,所有和学习成绩无关的都不会被纳入生活中,好像只有考高分才是正经事。
现在想想,好像很没劲啊,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
不过总体节奏,还是能把握的。好吧,就是可以自己看着偷偷懒的。
记得一个一起上奥数的小伙伴。
我当时是五年级,他好像比我小一级,但是眼镜片很厚。
每次我们几个嘻嘻哈哈到教室,他就已经在座位上了,摊着书,笔写到飞起。
他很聪明,一般做过一遍的题目,下次就会做了。就算想不出来,一看答案,就能知其所以然了。
我们都觉得他厉害得不得了。
但是,他从来不和我们玩,印象里他待了一个学期都不到,就不见了。
奥数老师说,是参加了一个国际数学比赛,被哪所学校破格录取了,具体什么情况,当时都是小屁孩,不太清楚了。
到现在一点联系还是没有,也就大人们说起零零碎碎的情况。
也不知道确不确切,试着串联起来。
说是他确实被录取到那所学校了,但是那所学校的学生一个个都很厉害,几次小竞赛他都没有轮到名次。刚开始他还是心态挺好的,就不断做题、练习,经常到凌晨。
可是还是提升不大,甚至后来越来越往后走了。他开始瞒着家里人,通宵打游戏、泡网吧,好几次考试成绩不及格。
老师找他谈话,也是说不进去,找来家长,他爸还是他妈说是打了他一下耳光,他就忿然跑出去了。
等找到他的时候,他蜷在一家网吧里,满眼通红地打着游戏。
他父母给他找了心理医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这不是一个个例。
№4
英国教育专家Ken Robinson是TED的常客,他做过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主题是”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并以超过两千八百万的点击量雄踞所有TED演讲之首。
他认为所有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比重,所以这两方面应同等对待。
他还强调培养人才有三个原则。第一,多样化。第二,充满活力的。第三,个性化。
他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
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但在绘画课上她却听得很认真。
老师饶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
她说:“我画的是上帝。”
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
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的样子了。”
多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想起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我有两个朋友,都是老师,有时候暑假就拿作文一起过来看、一起批。
一个同学是小学老师,教三年级。
另一个同学是初中老师,教初二,一起改作文。
小学老师呢,看看自己学生的作文,抱怨,怎么就不会加点成语,加点名人名言啊。
初中老师呢,看看自己学生的作文,抱怨,怎么就不会加点生活化的,少点千篇一律的话啊。
我倒更喜欢三年级小朋友满是错别字、甚至语句不同的话,读来甚至俏皮可爱。
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好词好句、满分作文,透过去,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有个性、多样、充满活力的面孔。
在可以拥有天真和童趣的时候,还是多多鼓励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吧。
毕竟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考试和分数框住,压抑、甚至丧失想象力。
来自网络
№5
Ken Robinson说,不论哪个国家。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接下去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
没错,蛮多时候,体育老师一过来,就宣布课让给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啦。尤其是期末的时候,音乐、美术、体育老师们就更加炙手可热了。
中国的家长们很神奇,一说奥数,大家都去学奥数,一说发展足球,大家都去学足球,一说今后要重视学生的文体综合素质了,大家开始报小记者班、国画班、舞蹈班,画风转得相当快。
当然,可以理解家长们的良苦用心,深怕自己的孩子落在起跑线后面。
可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
之前偶然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某地方台类似挖掘小主持人之类的节目。
我就看了一会,怎么讲,不是很舒服。
一个个不大的孩子,化的很浓的妆,穿着职业装的迷你版,一点没有孩子该有的模样。
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又一套的,甚至还有讲“四个意识”、“三严三实”的。
当然如果是真的喜欢这方面也能理解,但是说成“三个意识”、“四严四实”,真心笑不出来。
另外一边,家长就死命地告诉他说错了啊,应该是什么什么什么。
孩子估计挺内向,就哭了,他妈就说哭什么哭,上电视呢!
上台锻炼锻炼没错,练练胆子也没错,但是在这个年纪该是什么模样,或者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童年。
№6
为什么把工作和童年、教育联系起来说呢?因为很大程度上儿时的种种经历对于今后人格的养成是起很大作用的。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忙忙碌碌、毕业后找一份家长觉得满意的工作。
之后又在工作中产生自我价值的怀疑,又找不到改变的出口,长此以往,渐渐麻木。
有情绪不敢宣泄、有压力不敢释放、拼命朝着别人制定的目标前进,熄灭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受。
慢慢习惯在其中,最终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很悲哀。
无意于呼吁什么。
只希望到我们这一代人,可以有所改变吧。
对了,前两天那个银行的同学告诉我,先把辞职的想法放一边了,现在努力考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等自己有资本,有能力的时候,再把辞职报告洒脱地放在老板面前,说——
你一定要放我走,因为我必须要过新的生活。
祝她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
愿你有一天可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
不去追求别人眼里正确的人生,
去找寻自己想要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以上。
-END-
网友评论